一道道馓子、麻花、韭菜盒子,一盤盤夾板、糖酥、燙面油香,11月20日,在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文化廣場上,“媽媽家常菜”新鮮出爐,村民們紛紛拿出手機,把精彩的畫面分享到朋友圈……當日,中寧縣“媽媽家常菜”系列之“媽媽油香”美食大賽在這里舉辦,14支代表隊同場競技,為這個冬日奉上一場美食盛宴。
20世紀80年代以來,來自區內外的數萬名移民在大戰場鎮落地生根。為了讓移民群眾搬得來、留得住,當地不斷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建設,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質效,讓移民群眾從搬遷到安居,從安居到樂業,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一幅村居和諧、鄰里友睦的幸福圖景正徐徐展開。
近日,大戰場鎮綜治中心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摸排防范各類矛盾糾紛。
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
大戰場鎮是一個移民鄉鎮,14個村和2個社區里匯聚著來自14個省份58個縣區的近9萬常住人口。在這片393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多民族分散雜居、人員流動性強,當地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方面深耕細作,做到有情況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最大限度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9月3日,陳亮亮(化名)到大戰場鎮綜治中心反映,自己家與鄰居馬諾(化名)家中間有一條大約4米寬的巷道通往陳亮亮家的果園,原來兩家門都沒有朝著巷道開。今年5月,陳亮亮家蓋新房時,在原有的宅基地邊界上外擴1米,且大門朝向改向巷道,這引發馬諾的不滿。
馬諾認為該巷道是兩家共用的,如果陳亮亮家占用1米,他家也要占用一半,遂將巷道用彩鋼板及木樁強行占用。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綜合執法辦多次現場協商,馬諾始終不愿意拆除。巷道被占導致出行不便,陳母外出上廁所時不慎摔傷,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
9月20日,大戰場鎮綜治中心再次將矛盾雙方請到綜治中心“老王說理室”進行協調,通過鎮村干部及老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雙方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巷道相鄰權的使用達成一致,握手言和。
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質效
11月21日,大戰場鎮黨委書記蘇軍平告訴記者,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成為當地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質效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該鎮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3件,其中婚戀家庭糾紛81件。
大東(化名)與妻子小琴(化名)因撫養孩子及家庭收入支配問題產生矛盾,一直沒有和解,雙方還曾因此發生沖突繼而報警。大戰場鎮綜治中心了解情況后,于9月3日聯合派出所、司法所來到大東家中進行調解。調解人員從情理法多角度進行勸解,希望雙方本著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睦的原則,彼此都作出一定讓步。經過各方努力,大東和小琴就孩子撫養和家庭開支達成一致:當大東外出打工時,每月交給小琴1000元用于家庭的各項開銷;當大東沒有外出打工時,每月交給小琴500元補貼家用。雙方在調解人員的見證下簽訂了調解協議書,家庭矛盾就此化解。
10月22日10時30分左右,大戰場鎮綜治中心接到銀川鐵路公安處中寧南站派出所反映,有一名來自大戰場鎮的婦女進入鐵路沿線,妨礙鐵路的正常安全通行。大戰場鎮綜治中心、某村“兩委”班子立即趕赴現場了解情況,得知小蘭(化名)因家庭瑣事與丈夫強子(化名)發生爭吵,賭氣離家出走,一路走到鐵路邊想要輕生。隨后,各方先后給小蘭和強子做思想工作,進行“面對面”“背靠背”的勸導,引導雙方保持克制冷靜,妥善處理家庭矛盾。最終小蘭和強子冰釋前嫌,防止了婚姻矛盾進一步擴大。
矛盾解、鄉村興、群眾安
大戰場鎮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堵漏補板,不斷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質效,全鎮矛盾糾紛實現存量見底、總量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登記在冊的矛盾糾紛總量下降30%。談及這一變化,蘇軍平認為離不開基層法治“三個一”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即“建好一個支部”“打造一個陣地”“構建一個體系”。
大戰場鎮由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負責牽頭,成立了綜治中心功能型黨支部,將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工會、婦聯等部門負責人納入支部,做到應納盡納,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和力量統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并嚴格落實周聯席分析研判制度,實現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一個陣地則從矛盾糾紛村級“日清周結”、鎮級“月清季結”的實際需求出發,實現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政法部門集中一體化辦公,資源充分整合,無差別綜合受理,讓群眾“只進一扇門、只訪一窗口、一攬子辦事”,做到全鏈條解決、全過程跟蹤,閉環矛盾糾紛化解流程,形成“大綜治大化解”的工作格局,化解一件煩心事,贏得一片民心。
大戰場鎮依托“鎮黨委—包村組—村黨支部—網格員”搭建起的四級防控體系,將全鎮94個網格細分為1230個小網格,在每個網格培育長期固定居住、思想覺悟高、服務意識強的黨員和熱心群眾作為微網格長,發揮其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及時掌握網格內各類動態,實現信息快速互通共享,做到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全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的網格精準服務體系。
矛盾解、鄉村興、群眾安。2023年,大戰場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萬元,越來越多的人在大戰場安居樂業。(張懷民 陳世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