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延安市公安局寶塔分局棗園派出所副所長付瑞在棗園街道廟溝村指導村民曹海鋒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資料照片)。記者霍海澎攝
1944年9月,棗園后溝口,毛澤東同志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fā)表《為人民服務》講話。
80多年過去,“為人民服務”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如今,在離《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特別”的派出所——陜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寶塔分局棗園派出所。
走進棗園派出所辦公樓,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尊張思德負薪前行的雕像。雕像背后,印刻著《為人民服務》講話全文。雕像上方,“為人民服務”5個鮮紅的大字格外醒目。
這是離《為人民服務》講話臺最近的派出所。離派出所不到百米,就是張思德紀念廣場。
這也是與棗園革命舊址隔墻相望的派出所。一枚枚閃耀的警徽與棗園燈光交相輝映,照亮延安市寶塔區(qū)棗園街道112平方公里土地上5萬余名群眾的平安幸福。
坐落紅色圣地,扎根群眾心間。幾十年來,延安市公安局寶塔分局棗園派出所賡續(xù)紅色血脈,堅守為民初心,成為一方土地上閃耀的平安“符號”。
2024年11月18日,棗園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楷模”稱號。這份榮譽,映照出棗園派出所為民服務的實踐,也讓“為人民服務”這5個大字有了更鮮活的呈現(xiàn)。
他們個頂個都是好后生
在棗園派出所里,無論寒冬酷暑,最顯眼而常見的風景,便是一個個忙碌的藍色身影。
“我們所‘體格小’,但是責任重。”2024年12月30日,棗園派出所所長趙強介紹,棗園派出所除了負責守護轄區(qū)內棗園革命舊址、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等多家重點單位,還承擔著轄區(qū)內2個社區(qū)、12個行政村的治安管理工作。
“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忙碌。”付瑞是棗園派出所副所長,主要負責接處警工作。對他來說,派出所民警這份工作,干的不僅是平凡具體的事,更是一份情懷。
在延安,蘋果成為不少群眾的致富產業(yè),棗園街道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百分之九十的轄區(qū)屬于農村的城郊派出所,除了正常辦案,守護群眾的“錢袋子”也是民輔警的重要工作。因此,每到“蘋果季”,付瑞就常在地頭“轉圈圈”,果農們打趣地叫他“蘋果所長”。
“棗園派出所民警與果農心連心,常常掛念著果農的生計。他們個頂個都是好后生!”棗園街道廟溝村村民梁占梅快人快語。她今年54歲,種植蘋果20多畝。她告訴記者,付瑞每年幫鄉(xiāng)親們銷售蘋果的金額超過1萬元。
和梁占梅同村的曹海鋒更是難抑感激之情:“要不是有咱棗園派出所的民警,我這一年蘋果就算白種了。”
2023年10月,曹海鋒差一點就掉進以收購蘋果為名的電詐陷阱。接到預警信息后,付瑞帶著自己的“徒弟”劉宇鵬第一時間趕到果園,幫曹海鋒“剎住了車”。
“守好‘小平安’,才有全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付瑞說。
平安,看似簡單的字眼,在棗園派出所民輔警的心中,卻帶著滾燙的溫度和千鈞的重量。
那滾燙,源于一份對職責使命的執(zhí)著追求;那重量,來自閃耀警徽鐫刻的信仰和承諾,也來自萬千群眾對平安幸福的期許。
賀小龍是棗園派出所副所長,負責社區(qū)警務的他,早把加班當成“家常”。
尤其最近,歲末年初,反詐宣傳工作到了關鍵時期,賀小龍忙得腳不沾地。
2024年12月19日20時許,賀小龍從社區(qū)趕回所里,狼吞虎咽吃下一碗面條后,又匆匆和同事一起出發(fā)去轄區(qū)一所學校宣傳反詐知識。
在走出辦公樓準備上車的時候,賀小龍突然停下,轉頭望著不遠處一棟燈火通明的教學樓愣神,隨后又在同事的催促中匆匆上了車。
所里民警告訴記者,賀小龍的孩子就在那所學校讀高一。最近所里事情多,賀小龍已經好多天沒回家了。
在棗園派出所采訪時,記者看到、聽到了很多這樣的小故事。
就是在這一個個小故事里,45名民輔警用日復一日的奔忙和堅守,托舉著轄區(qū)內5萬余份具體而細微的平安期許。
近年來,棗園派出所轄區(qū)警情、發(fā)案數(shù)年均下降15%。2024年,轄區(qū)發(fā)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9起,發(fā)案數(shù)同比下降25%。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現(xiàn)在干的工作,好像和自己最初從警時想象的不一樣。但是,當這樣的警察,也挺好。”民警王長鵬是陜南人,如今卻說著一口地道的陜北話。
王長鵬說,在派出所當警察,很少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時刻,他和同事常常被纏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里。但他說:“老鄉(xiāng)的事,哪有大小。”
把群眾的每件事都當事,去年夏天,王長鵬就為了一只羊,“失蹤”了快一天。
2024年6月的一天早上,一名群眾報警,稱自家的羊被人偷了。王長鵬接警后,匆匆和3名輔警趕往現(xiàn)場。
“察看現(xiàn)場后,我們初步判斷羊可能只是走失,并非被偷,但看著老人焦急的樣子,實在放心不下,便決定幫他找羊。”王長鵬說,自己也是農民的孩子,深知那幾只羊除了本身的價值,還承載著莊戶人對一年好光景的期盼。
頂著明晃晃的日頭,王長鵬和同事一頭扎進山峁間,直到太陽快下山時才找到羊。
“奔走了一天,水都沒喝上一口。”提起丟羊的事,老人不言其他,只一個勁兒地給記者描述幾個后生滿頭大汗的模樣,滿眼心疼。
對此,王長鵬靦腆地笑著說:“這算個啥事嘛。”
和棗園派出所的大多數(shù)民警一樣,王長鵬不善言辭。雖然他憑著多年如一日的踏實肯干獲得了多項個人榮譽,名字也被一次次張貼在所里的光榮墻上,但每每談及自己的工作,王長鵬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也沒啥,咱當警察,就得從心里把群眾當親人。”
把群眾當親人,是王長鵬對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棗園派出所里的“默契”。
正是因為有這份“默契”,節(jié)假日加班時,沒有人推諉抱怨;景區(qū)值守時,每個人都盡心盡力;矛盾調解中,大家處處為群眾著想;日常執(zhí)勤中,事事一絲不茍……5年來,棗園派出所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50余起,轄區(qū)未發(fā)生一起“民轉刑”案事件;民輔警為群眾做好事400余件,收到錦旗65面、感謝信25封,轄區(qū)警情數(shù)量、發(fā)案率更是逐年下降。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棗園派出所以“張思德”為名,建立起調解、巡邏、宣傳、服務4支為民服務的隊伍,吸納退休干部、黨員、熱心群眾等群體加入,讓守護棗園平安的力量日益壯大。
穿越歲月長河的紅色基因,正在警民心連心的火熱實踐中,續(xù)寫出更多新時代的故事。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們是離《為人民服務》講話臺最近的派出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我們而言,絕不是一句口號。”趙強說。
28年,特殊的入所儀式
22歲的喬雪莉,是棗園派出所里最年輕的面孔。但是,入警不到半年的她,已有了十足的“棗園氣質”。
2024年12月18日下午,年過50歲的輔警白亮帶著喬雪莉走進位于棗園街道溫家溝村的一方小院。
小院的主人馮侯蓮老人聽到動靜,掀開門簾迎接。
“我老婆子跟你們無親無故,你們還一趟趟看個不停……”一看見白亮,老人就嗔怪起來,一雙手卻緊緊握住了白亮的手。
“今天來,不光是為了看你。你瞧瞧,這是所里新來的民警。今天,我專門帶她過來認個門……”還沒等白亮介紹完,站在他身后的喬雪莉已上前攙住了老人的胳膊。
“奶奶,以后您有事就喊我。我年輕,腿腳比白老師快!”一張笑盈盈的臉,在警服的映襯下更顯颯爽。
10多年前,棗園派出所民警發(fā)現(xiàn)馮侯蓮家條件非常困難,便向所里匯報了情況。所里很快便安排了民輔警定期到老人家里照料其生活,并積極聯(lián)系民政部門、街道協(xié)調各類資源,盡可能幫助馮侯蓮一家。這一幫,就延續(xù)至今。
“當初老民警把老人交給了我,今天所里讓我?guī)踢^來,就是希望這場接力不斷線。”白亮介紹。這些年,棗園派出所堅持幫扶轄區(qū)生活困難的群眾,其中包括3名孤寡老人、2名殘疾人和1名留守兒童。
問近況、拉家常,反復叮囑老人按時吃飯、服藥……白亮和喬雪莉一左一右坐在馮侯蓮身旁,說了好一會兒話。
老人笑著笑著,哭了。她說:“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恩情!”
喬雪莉也紅了眼眶。這是她穿上警服后,第二次掉眼淚。
第一次,是她到棗園派出所報到那天。
在棗園派出所,每一名新招錄或是調入的民輔警都要參加一個特殊的入所儀式,喬雪莉也不例外。
喬雪莉初到所里上班的那天,陽光明媚,派出所全體民輔警集合在《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上,整齊列隊。趙強帶領大家,面對6米多高的張思德雕像,集體誦讀《為人民服務》全文。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一字一字,一句一句,洪亮有力的誦讀聲中,45雙眼睛里裝著同樣的風景——藍天下張思德偉岸的身影。
站在最前排的喬雪莉眼里噙滿淚水。
“以前讀書的時候也學過這篇文章,可那天站在那兒,感覺完全不一樣。那是我在棗園派出所上的第一節(jié)課,也是最難忘的一節(jié)課。當時,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一定要當對得起老百姓的好警察。”喬雪莉說。
趙強告訴記者,這個特殊的入所儀式,棗園派出所已經堅持了28年。
可是,一份精神的傳承,遠不止28年。
自1996年建所以來,棗園派出所一批批民警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用一件件、一樁樁小事匯聚出轄區(qū)群眾的平安幸福,也展現(xiàn)出人民公安最可敬可親的形象。
完成“師徒交接”的白亮,帶著喬雪莉走出馮侯蓮的小院。此時,天早已黑透了。
“再來幾遍,這路你就記住了。”坐上回所的警車,白亮再一次叮囑。
“白老師,您放心。”
喬雪莉偏過頭望向車窗外——閃爍的警燈掠過果園、田野和一戶戶升起炊煙的農家,點亮了棗園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