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1日起,云南省環資刑事案件在中級法院層級開始實行全省集中管轄,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實現環資審判“三合一”,也標志著云南環資審判的新征程正式開啟。
2021年9月25日,昆明環境資源法庭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云南法院在環境司法專門化方面邁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構建起以“云南高院環資庭+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全省38家基層法院”為主導,16個州(市)中院和其他基層法院協同配合的“1+1+38”環資審判集中管轄新格局,實現了全省環資行政、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和歸口審理,并建立了連接38家基層法院的業務交流機制、工作協同機制和案件報備機制,環資審判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
3年來,昆明環境資源法庭組建并不斷優化具有豐富環資刑事、行政、民事審判經驗的專業審判團隊,指導38家基層法院確定145名相對固定從事環資審判工作的法官和助理,政治硬、業務精、能力強的專業化環資審判鐵軍逐步壯大。
“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資民事、行政案件1090件。”昆明環境資源法庭負責人介紹。3年來,昆明環境資源法庭重點關注長江、珠江流域非法捕撈水產品,哀牢山、高黎貢山盜采古茶樹及非法買賣野生動植物等破壞生態案件的公正審理,高質量保護云南生物多樣性。
在赤水河流域非法捕撈案中,通過咨詢專家、科學分析,要求被告在相關河段增殖放流更利于當地水生態平衡的魚類以確保受損水生態修復;在盜采蘭花案中,引導被告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蘭花回植到原生環境并邀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執行回訪;在多起民事公益訴訟中創新引入行政監管部門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機制,助力查明事實、推動監管到位、確保生態修復。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在某企業污染環境案中,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在嚴肅問責的同時,多次組織當事人和相關行政機關共同商議污染治理修復的可行路徑,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早日恢復“造血功能”。
“2020年以來,我們已免費發放11萬余株野生古茶樹的人工馴化苗,其中2萬余株現已投產。有農戶因此增收2萬多元,‘野茶家種’初見成效。”在審理一批盜采哀牢山古樹茶破壞生態案時,為激發當地保護野生古茶樹的內生動力,促進古茶樹保護形成社會合力,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在庭前積極與當地政府、林草部門、保護區管理部門座談交流,共同幫助村民尋找致富新路徑,探索司法協作促推生態修復新機制。
昆明環境資源法庭還持續打造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普法宣傳品牌,以真實案例改編制作的微電影《那山那水那人》《千年之約》連續兩年榮獲“金法槌獎”二等獎,努力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闡釋“聽得進”的法理,助推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從“第一槌”到“大象表演案”,從“一棵樹”到“一片林”……自全省環資案件集中管轄以來,昆明環境資源法庭堅持以環資審判專業化建設為抓手,以司法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協同共治為支撐,用力用心用情守護云南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云新聞客戶端、云南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