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下游河道,有一個名叫烏東德的地方,彝語意為“五谷豐登的坪子”,苗語則為“云霧繚繞的地方”。延江望去,世界著名的烏東德水電站坐落其中,它是世界少有的千萬千瓦級巨型水電站,也是我國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點工程,湍急的金沙江水流化作汩汩清潔電能,點亮大灣區萬家燈火。
身處其中,能感受到“高原出平湖”的震撼,也能看到建站十余年來背后的警察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信仰之光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公安局烏東德派出所成立至今,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和警務創新模式,將“一心為民、不怕困難”的“長征精神”與“楓橋經驗”相結合,全面貫徹“以人為本”“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的理念。
“這些年,派出所與我們黨支部共建‘大黨建’,讓我們更進一步感受到民警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對老百姓的關心關愛,社區工作也比以前更好開展了。”金瑞社區張書記說。
烏東德派出所以“黨建帶隊建、隊建促工作”為工作指引,不斷拓展“警企地”協同工作機制,緊密聯系三峽集團、葛洲壩集團、水電八局等21家單位的3個黨委、31個黨支部建立“大黨建”品牌,與金瑞社區黨支部探索平安治理工作模式,形成“警企帶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基層黨組織聯動機制。
“‘警企地大黨建融合’實現了問題聯治、平安聯創,推動派出所主動警務、預防警務落實見效,讓群眾始終感到民警就在身邊。”民警蔡浩介紹說。
烏東德派出所先后被評為昆明市“優秀基層黨組織”“彝山苗嶺基層示范黨支部”“‘五星級’示范黨支部”,先后8次被三峽集團烏東德工程建設部等部門評為先進集體,兩名民警被金沙江流域水電工程勞動競賽委員會評選為優秀建設者,3名民警榮立個人三等功,多名民警被評為先進個人。
助力移民搬遷點燃希望之光
烏東德水電站建設初期,移民搬遷問題亟待解決。烏東德派出所民警聯合社區工作人員走村入戶,廣泛宣傳相關政策,成功助力群眾搬遷安置4162戶,實現174戶、643名建檔立卡移民戶高質量脫貧。
此外,烏東德派出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細化落實公安“放管服”各項措施,結合“城鄉1+1警務模式”,將各參建單位、各村(居)委會劃分為11個責任區,實行責任區“警組+技防+治安志愿者”的“1+2”圍院式管理,開展巡邏防控、信息收集、糾紛調解等工作,提升警務效能,維護移民社區治安穩定。
如今,曾經的移民搬遷戶實現了家家戶戶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烏東德水電站建站以來,派出所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80余件,協調幫助農民工討回薪資600萬余元,有效確保了轄區的安全穩定。
保護長江安瀾點亮平安之光
金沙江是長江上游,這里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數以萬計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長江安瀾也成為烏東德派出所的一項重要工作。
“生態警務既是民生警務,又是主動警務,既要重拳打擊,更要防護治理。”烏東德派出所所長李建強說,深入山林河畔間開展護林巡河工作,是派出所民警輔警的家常便飯。
風吹金沙江,浪花朵朵拍,這是派出所民警站在大壩上最喜歡看到的景象,他們也給這項工作取了個應景的名字——“浪花警務”。
烏東德派出所構建“主防網”,密織“群治網”,依托社會力量組建生態義警巡邏隊,通過強化面上巡防、點上監控的方式,加強巡邏防護力度、深度和廣度。延伸“打擊網”,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加強源頭治理,實現終端發力、末端見效。建立公開有獎舉報制度,探索推行“互聯網+”工作模式,廣泛動員群眾提供線索,最大限度擠壓違法犯罪空間。
山中有警、林間有警、河畔有警,是金沙江流域人文和諧、交相輝映的生態美景。
護航大國重器常亮守護之光
2020年6月29日,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源源不斷的電能跨過高山、穿越腹地,到達東部沿海地區,點亮了大灣區,這就是“西電東送”工程。
“從水電站開始建設到竣工完成,我是建設者、守護者、見證者。”民警蔡浩說。
烏東德水電站建設時,為確保安全有序建設,烏東德派出所建立了“警民聯合服務巡邏工作隊”,吸納參建單位人員進入工作隊,常態化開展巡邏工作。通過建立重點區域、重點目標、重點人員防控方案,設置巡邏路線、值守崗哨,采取車巡、步巡等方式進單位、進施工區、進周邊村落,排查各類隱患問題,并形成工作臺賬匯總記錄后,對發現的問題逐一研判整改。
烏東德水電站建成后,派出所民警定期深入企業對安保力量開展送教上門、培訓演練等活動,全面筑牢電站壩區平安“防護墻”。
時至今日,“大國重器”的雄偉與金沙江的波瀾壯闊,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烏東德派出所轉變警務模式,主動防控,做強基層基礎工作,強化警企對接,擦亮烏東德旅游品牌,確保轄區安全和壩區旅游秩序平安。
(祿勸警方、昆明警方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