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環境資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推進“立案、審判、執行”一體化;
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推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落到實處,讓環境污染無所遁形;
首創恢復性司法,讓被告人通過補植樹木、投放魚苗等方式,及時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大膽開展環境公益訴訟的司法實踐,讓受侵害的公眾環境利益有了“代言人”;
……
圖為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
2007年,貴州省清鎮市紅楓湖畔誕生了中國首家環保法庭——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17年來,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以下簡稱“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4632件,在依法嚴懲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違法行為的同時,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為守護貴陽“綠色家底”做出積極貢獻。
昔日臭水溝 今朝“綠腰帶”
盛夏時節的定扒村瓜果飄香,村里重要的經濟作物黃桃已經成熟上市,正在采摘的村民們喜笑顏開。
定扒村隸屬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距水田鎮人民政府駐地約10公里,距離烏當區行政中心約14公里,是一個有著近700戶、2200余人的村莊。南明河在定扒村蜿蜒流過,世世代代滋養著這片土地,養育著這里的生靈。站在位于村子東邊的橋上舉目四望,四周群山環繞、樹木郁郁蔥蔥,橋下流水潺潺、碧波隨風蕩漾,碧綠的河水穿村而過,宛若給村子系上了一條綠色的腰帶。
圖為南明河流經定扒村
“那就是當初造紙廠偷排污水的洞口所在的位置。”作為參與辦案的律師,貴州省律師協會生態文明專業委員會主任鄭世紅指著橋下河道邊上的溶洞口回憶說。
“這里變化真是太大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都想象不到。”時隔14年再次看到定扒村,尤其是這段河流的變化,鄭世紅感慨萬千。
故事還得從14年前說起。1993年,該村村民在緊挨著南明河的132縣道邊建起了定扒村最早的一家造紙廠,后經過幾次改造,該造紙廠至2004年年生產能力達6000噸。
村民自建企業謀發展原本應是一件好事,但該造紙廠的建成投用卻成為當地老百姓的噩夢。造紙廠在未對生產廢水進行處理的情況下直接將生產廢水排入南明河,對南明河造成嚴重污染,河水污濁不堪,臭氣熏天。自2003年起,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該企業進行處罰,并要求其限期整改。然而該企業并未按環保部門要求嚴格對廢水進行處理、回收利用,而是修建水池將生產廢水抽入水池沉淀,再趁夜深人靜時利用連通到河道邊上的溶洞,偷偷將生產廢水排入南明河,每天向南明河排放的污水量達600噸,在該造紙廠附近及下游位置形成了長長的污染帶。
圖為污水經溶洞排入南明河
2010年10月18日,有群眾就該造紙廠違規排污嚴重污染南明河一事向環保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進行投訴。時任中華環保聯合會督查訴訟部部長的馬勇與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成德一大早來到定扒村蹲守。但兩人蹲守一天卻啥也沒發現。臨近天黑,兩人決定搭乘最后一班車回城,就在等班車的當口,他們又溜到了造紙廠附近,卻發現河道邊上的溶洞正往外涌水,水中泛著泡沫,氣味異常刺鼻,二人初步判斷,該溶洞下很可能就是企業的偷排口。
調查取證后,這兩家環保組織向清鎮法院環保法庭提起公益訴訟,請求判令定扒造紙廠立即停止向南明河河道排放污水,消除生產廢水對其下游南明河及烏江產生的危害。
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與兩家環保組織工作人員、律師團隊以及鑒定專家一起,凌晨趕赴排污現場開展拍照、取樣工作,固定被告偷排生產廢水證據。
完成證據保全,另一個難題擺在環保法庭面前,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維護公共利益,這在當時的法律條文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大膽作出嘗試,根據上級單位確定的業務范圍認定原告方中華環保聯合會與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都具有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職能”,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資格。
2010年12月30日,中華環保聯合會、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訴貴陽市烏當區定扒造紙廠水污染侵權糾紛環境公益訴訟一案,在清鎮法院環保法庭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環保法庭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判令被告立即停止排放污水,消除對南明河的危害。
圖為造紙廠關閉后溶洞口附近的水體恢復正常
如今,已經關停的造紙廠廠房還在,但廠房已出租出去用作堆放物品的倉庫。而就在造紙廠舊廠房邊上,貴州黔鷹環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招牌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一家專業從事環保技術開發、設計、施工改造、餐廚廢棄油脂再生利用的環保型企業,企業自2010年入駐定扒工業園以來,多次被授予貴州省科技廳“高新技術企業”,2023年獲批貴州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貴陽的節能減排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個案子對我們起到了警示作用,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得到了提高,現在大家看到哪里有污水排放,哪里有垃圾沒有清理,都會積極反映。”定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景國說。
得益于豐沛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定扒村近年來大力發展果蔬種植,尤其是酥李、桃子、梨子、櫻桃等經果林種植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定扒村生態顏值越來越高,群眾生活越來越美。
昔日砍伐者 今朝護林員
8月12日上午,在貴陽市開陽縣雙流鎮白馬村羅家壩組66號,記者見到了頭戴草帽、身穿白綠色條紋T恤,現年50歲的潘岳飛,他看上去踏實本分、淳樸善良,話雖不多,但總面帶笑意。
2014年11月27日,潘岳飛拿著砍伐工具,翻過山坡,來到貴州省扎佐林場六屯分場馬家窩林區,將11株杉樹砍伐并鋸成規格材料,其目的是想給常年生病的母親做一副棺木。27日凌晨4時左右,潘岳飛將其中8節杉木運回后藏匿于自家羊圈中。很快,潘岳飛的父親知道了此事,并勸說其到扎佐林場派出所投案自首。
圖為綿綿群山
2014年12月1日,潘岳飛主動到扎佐林場派出所投案自首,如實交代了自己盜伐杉樹的過程。
潘岳飛盜伐國有林場林木6.85立方米,其行為已構成盜伐林木罪,再加上本案正處于森林保護“六個嚴禁”期間,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2015年,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審理了潘岳飛盜伐林木一案,法庭充分考慮到其盜伐林木的目的是為生病的母親做棺木以盡孝心,并非牟取私利,且潘某某在案發后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可依法從輕處罰。再加上其家庭貧困,繳納罰金勢必會讓其更加貧困。
如何才能兼顧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創造性地判決被告人以擔任國有林場護林員的形式沖抵罰金。
該案判決后,潘岳飛服判未上訴。此后六個月,潘岳飛在扎佐林場擔任護林員。
“很感謝法庭這樣的處理,我就是這里土生土長的人,能在這里當護林員我很愿意。”潘岳飛告訴記者,護林員的工作職責就是巡護森林,加強對林區火源的管理,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偷砍林木確實是我的不對,大家都要以我為戒。”當護林員期間,潘岳飛兢兢業業,嚴格按照要求巡山護林,從未有絲毫怠慢,對自己的過錯認識也更加深刻。
潘岳飛上山巡護
“這林子邊上都是我家的地,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丟荒了舍不得。”潘岳飛告訴記者,義務護林期結束,他們夫妻倆原本可以外出務工,但因舍不得家里的土地放荒,最后還是決定留在村里繼續種地。
林場需要護林員,再加上潘岳飛做事認真負責,又有當護林員的經驗,林場重點考慮了他。
“現在護林員需要在專門的APP上操作,我不太熟悉,她比我好些,所以名義上她才是護林員,但實際上我們會經常進林子到處察看。”潘岳飛說。
為方便種地和進山護林,潘岳飛和妻子夏禮燕將家安在林場邊上,一層的小平房坐落在山頂,夫妻倆在房前屋后都種上了花草樹木。
吃完午飯,潘岳飛又拿起長長的鐮刀進山巡山。“我們這里是貴陽市修文、開陽、息烽三縣的交界處,以這條路為界,路那邊是修文,路這邊是開陽,扎佐林場很大,跨好幾個區。我們林場有柳杉、馬尾松、杉木……”潘岳飛邊走邊介紹,對林場的樹木種類如數家珍。
“現在在農村種地也挺好,吃的蔬菜瓜果都是自己種的,肉也是自己家飼養的豬。”如今的潘岳飛夫妻倆喂養了七八頭牛,種了幾十畝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昔日舊礦山 今朝披綠裝
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雷打巖,一排排新栽種的苗木已經抽芽長葉,為這片曾經的礦山新增了綠意。
幾年前,這里因掠奪式的非法采礦變得石山裸露,滿目瘡痍。
時間回溯到2018年底,楊某慶、萬某成、萬某平等人為牟利,共同出資請人將挖機開進了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雷打巖,以揭蓋山后深挖的方式大肆非法開采鋁土礦,開采的鋁土礦達38330噸。被告單位盛泰仁和公司、宇杰鼎盛公司明知系非法開采的鋁土礦仍予以收購。
掠奪式的非法開采,不僅使數百萬元的礦產資源遭受損失,同時還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圖為非法開采形成的礦坑
案件審理過程中,清鎮法院環保法庭除了根據各被告人及被告單位的犯罪情節和量刑情節,對楊某慶等被告人處以一年二個月至三年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還對本案中存在的生態環境損害問題十分關注,督促引導楊某慶等被告人在案件審理中自愿繳納生態修復費用80萬元,用于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
位于清鎮市站街鎮洗馬村羅卜沖的清鎮市生態修復實踐基地,櫻花樹、紅葉石楠、香樟等長勢良好,郁郁蔥蔥。
圖為礦坑修復后補植的樹苗
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在審判中積極推行“以修復為中心”的環境司法理念。早在2007年12月,作為環境資源審判的探路者,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在辦理的第一個刑事案件中,以極大的勇氣和擔當,判處被告人在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外,還要于判決生效后90日內在案發地補種樹苗145株。讓被告人以勞動代償來修復被其破壞的生態環境,這一做法體現了更深層次的環境資源修復的生態文明目的。補植復綠后來也成為各地法院在判決涉林案件中常見的判罰之一。
記者手記
盛夏時節,爽爽貴陽涼風習習,綠意蔥蘢,處處層巒疊嶂,河湖星羅棋布,二十多度的平均氣溫讓本地人歡喜,讓外地人向往。僅今年7月,貴陽市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127%,在攜程玩水避暑目的地榜單上位列第一。良好的生態優勢正越來越多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綠水青山離不開司法護航。清鎮法院環保法庭應時而生,向新而行,17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環境資源審判經驗,并逐漸形成環保審判的“貴陽模式”,為全國各地環境司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清鎮法院環保法庭積極融入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主動延伸司法服務,以一項項抓鐵有痕的實際工作,推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在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掛牌成立司法保護基地,積極宣傳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
在修文縣谷堡鎮平灘村揭牌成立全省首個“修文獼猴桃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知識產權與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基地”,服務鄉村振興;
發布《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涉生態環境問題處理的實施意見》,在破產程序中建立生態權益優先保障機制,消除破產企業留存危廢物的環境污染隱患,確保企業破產清算后環境責任不落空,實現生態環境司法與行政的良性互動和多元共治;
在貴陽大數據科創城掛牌成立“大數據環境司法保護研究基地”,進一步推動大數據環境司法保護和風險防控工作機制建立,為司法審判與司法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和幫助;
……
新時代新征程,清鎮法院環保法庭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不斷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社會治理,以卓有成效的舉措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守好“綠色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