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居民身體健康備受關注,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2月6日,渝北區龍山街道緊急啟動“新型肺炎防疫心理支持服務”項目,組建了15人的心理援助工作小組,為轄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防疫同時不忘防“抑”。項目開通一個多月來,取得了明顯成效。
2月6日以來,龍山街道的心理援助人員共接聽心理咨詢電話300多通,開展心理疏導、危機干預800多人次,防疫心理知識普及受益近萬人,獲得被服務者的認可和贊許。熱線號碼(400-996-3911)也于近期被列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心理援助熱線”名單,以及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的推薦名單。
“我隔離結束了,沒被感染,可是一想到這事兒,老感覺呼吸困難,人就發熱,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我是不是得病了啊?”曾有密切接觸史的老人黃女士在電話里急躁地問咨詢師。
接線的心理咨詢師輕言細語,很快穩定住黃女士的情緒,經詢問她實測溫度,確定她身體沒有問題,但黃女士又有新的煩惱:“就算身體沒問題,我老是覺得,他們有意在疏遠我。”
經詢問,咨詢師得知,老人口中的“他們”是她的家人。經征得黃女士與其家人同意后,咨詢師給這一家人做了一次線上團體“真實表達”,引導他們真實表達疫情情緒和老人被隔離期間的感受。“媽,你誤會了,我不讓你做飯,是擔心你的身體,沒想到,你卻以為我怕被你傳染!”在團體“真實表達”中,黃女士的女兒哭笑不得地說道。
“奶奶,你永遠是我心里的第一名!”黃女士的孫子也這樣表示。擔憂了許久的黃女士終于破涕為笑:“原來是我自己在疏遠他們,瞎擔心。”
在這次短短50分鐘的線上交流中,黃女士一家坦誠表達,一家人重新看見了從未遠離的愛。而這,只是龍山街道心理援助工作小組一個月來接觸的普通一例。過去的一個月,龍山街道心理援助小組通過線上服務的方式為一般群眾、密切接觸者、社區工作者等各類群體開展服務。
該心理援助團隊負責人介紹,針對不同人群,心理援助人員提供不同的心理咨詢服務,主要有三種:重點針對密切接觸者和家屬,開展一對一專線密切服務,緩解其緊張不安、焦躁恐懼心理;專項定員服務,主要是配合社區針對心理“亞健康”隔離者開展專項服務,及時干預疏導其孤獨、焦慮、惶恐等情緒;普篩跟蹤服務,推送龍山街道居民心理咨詢服務微信公眾號,在轄區開展問卷調查并收集、診斷“宅家居民”疫情期間心理問題,針對性給予建議。
“看到孩子好不容易有點進步,現在又延遲開學,可能沒希望了!”一位母親對心理咨詢師焦急地說。咨詢師立即為求助者做理性情緒行為練習,幫助她建立理性觀念,并與她分享SMART目標設定法。后來,這位母親反饋說,她已與孩子一起制定了可行的備考計劃,并正在積極實踐中,她的焦慮情緒顯著下降。
疫情期間的網上教學,給大多數家庭成員造成了情緒上的困擾,針對這一情況,心理咨詢師積極配合學校,講解疫情期間親子關系的心理調節與應對技巧,為民眾疏解了現實焦慮。
該團隊心理咨詢師黃婷婷告訴記者,還有一些社區工作人員給他們打電話,訴說他們的焦慮、恐慌,這些都是情緒瞬間的表達,他們哭完了傾訴完了以后,又積極地為民眾奔忙起來。考慮到社區人員白天在工作,該團隊便在晚上開放網上團體輔導,陪伴他們一起安然度過疫情。
黃婷婷告訴記者,目前為止,他們處理了數十起危機干預,所幸,未接到過自傷自殺的高危案例。黃婷婷記得,在熱線開通的第一周,接到一個來自四川返渝居民的電話。該居民自述,其父親在醫院隔離,而自己獨自在家里,持續咳嗽近十天,沒有量溫度,既害怕染上肺炎,又害怕去了醫院被隔離。接線咨詢師在穩定其情緒的同時,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通過部門聯動,及時開展排查。后經確認,該居民溫度正常,屬輕度感冒,因精神高度緊張,強化了咳嗽癥狀。隨后,心理咨詢師對她進行心理疏導,陪伴其恢復心理平衡。
據了解,心理服務熱線400-996-3911將全年暢通,滿足全域居民心理服務需求。除了在疫情期間開展心理疏導、危機干預外,該心理援助團隊還將組織開展心理專題講座,加大服務重大疑難調解案件心理調處深度,開展矯正對象、安置幫教重點人員心理服務,并對全域居民心態、情緒進行有效收集,針對有必要的人群,通過駐點個案、團輔沙龍等方式引導其恢復向上、平和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