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愛你的心是一樣的……”12月4日,在海口市龍華區金宇街道坡巷社區的一棵大榕樹下,坡巷社區黨支部書記吳中志同與家人鬧矛盾離家出走的初中生小斌(化名)談心。
經過一番心理疏導和耐心教育,小斌逐漸解開了與父母的“矛盾鎖”,并在吳中志和司法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回了家。
調解團正在榕樹下與居民商討小區事務。記者黃君 攝
上述一幕是坡巷社區將矛盾糾紛解決在當地、化解在源頭的生動縮影。據介紹,2022年,該社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整合社區資源開展“榕樹下議事”,大家在榕樹下嘮嘮家常、談笑議事,便能去煩惱、解心結,矛盾糾紛迎刃而解,形成一道道和諧共處的新“楓”景。
截至目前,“榕樹下議事”工作法已成功調解社區106項關乎民生冷暖的“公共事”,12345辦件由以前的月均200件下降到50件,實現了社區治理從“替居民做主”到“請居民做主”的轉變。
樹下聊聊,矛盾“榕”化
12月6日9時許,記者來到龍華區金宇街道坡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看到了社區的地標大榕樹。
榕樹下擺放著一張石桌,數張石凳,樹上掛著“榕樹下議事”的牌子。
榕樹下的石桌旁,吳中志和社區工作人員韋榮新、司法所工作人員向張先生了解情況,對之前調解過的一起糾紛進行回訪。
今年年初,張先生在房屋裝修完畢后便入住到坡巷社區某小區。入住后,張先生發現房屋臥床位置漏水,已影響到他的生活,便將情況反饋至小區物業。
但物業遲遲未解決問題,張先生便投訴到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社區工作人員快速反應,多次上門查看房屋漏水情況,了解業主需求,及時和物業方面溝通。”張先生告訴記者說。
了解情況后,社區工作人員聯動司法所,和張先生及物業經理約好時間,同時邀請了調解團成員,讓大家聚在榕樹下進行調解。
據了解,調解團由社區“兩委”干部、黨員志愿者、人民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18人組成,主要對矛盾糾紛進行調解處置。
起初,張先生對物業遲遲不解決問題很氣憤,不愿與物業方溝通,但在大家輕松聊天的氛圍中,張先生逐漸拋開了之前的成見,聆聽了物業方的解釋。
物業經理告訴大家,由于前期更換物業經理,導致之前未完成整改的工作沒有做好交接,物業承諾在15天內對業主房屋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聽到物業方承諾限期內解決問題,張先生終于露出了笑容,并表示希望社區能協助業主,督促物業解決問題。
這場歷時6個月的糾紛在社區、司法所等部門工作人員的介入下終于得到了解決。
“整改完成后確實沒有漏水的情況了,很感謝調解人員。”張先生說。
“我們以榕樹為支點,先是把矛盾雙方分別約來進行溝通,時機成熟后再將雙方約在一起,在大榕樹下解開雙方的心結,將矛盾化解。”吳中志介紹道。
服務落地,速度訴求都兼“榕”
大榕樹的樹齡已經有200多年。一直以來,坡巷村群眾就有在榕樹下討論解決大小事的習慣,不變的是大榕樹的自然生長,變的是為跟隨需求走出的符合現代化基層矛盾糾紛調解新路子。
“2007年坡巷村改為坡巷居委會,是商住混合的棚改回遷新型社區。”吳中志告訴記者,為了解決居民的矛盾糾紛,今年1月,社區開始積極探索新模式,推行“網格服務碼”,有事掃碼找社區,群眾訴求能夠快速得到響應。
記者掃碼后看到,網頁上顯示著網格員的信息,居民可以通過手機掃碼登記自己的投訴建議或辦理社保待遇認證等門邊服務。
“網格服務碼”的推行讓不少居民都豎起了大拇指。前不久,該社區就依托“網格服務碼”,快速了解老人需求,成功調解了一起贍養糾紛。
原來,今年80歲的李老太獨自居住在坡巷社區某小區,育有4名子女,4名子女因老人的贍養問題發生矛盾糾紛。在鄰居的幫助下,李老太通過“網格服務碼”,將自己的情況上報到社區。
社區工作人員吳秋平立即上門了解情況,并聯系李老太的4名子女,將他們約到榕樹下,并聯動司法所和常駐律師,向他們普及贍養老人的知識。
在多次溝通后,調解人員了解到,4人對母親的財產分割存在不滿。
找到了癥結所在,就能對癥下藥了。于是,律師為他們做了財產分割問題的分析。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最終解決了老人的贍養問題。李老太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逐漸變得開朗起來,與周圍人的溝通也變得多了。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進一步推動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吳中志表示。(黃君 楊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