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拔哥”故鄉,暖陽高照,萬山疊翠,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走在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干凈的村道上,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數百畝葡萄園區內,村民們在小心翼翼進行護理。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村的‘陽光玫瑰’總產值超過百萬元。”東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永祥笑呵呵地說,“陽光玫瑰”是該村“紅色共耕”系列示范產業之一。以葡萄園為中心,東里村輻射帶動發展紅心蜜柚100畝、桑蠶450畝、油茶1500畝及林下中草藥1500畝等特色產業。
“紅色共耕”系列示范產業欣欣向榮,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陽光”,2023年東里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大關。
1930年初,鄧小平、韋拔群、雷經天等百色起義領導人在東里村開展土地革命試點,創立中國首個農民“共耕社”,以“共”字為精髓的“共耕理念”,成為早期化解土地矛盾、開展土地革命的成功經驗,被后人奉為協商議事、共謀發展的準則。
紅色熱土續血脈,于傳承中勇創新。近年來,東里村將“共耕理念”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合,探索創新共商、共議、共評“三共”群眾協商議事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三共”群眾協商議事工作法,商來好發展,也商來好鄉風。陳永祥介紹,村里矛盾糾紛一年比一年少,今年以來,東里村僅發生2起矛盾糾紛,全部成功化解。
“三共”群眾協商議事工作法在東蘭縣鋪開,并入選全區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先進典型。
“協商議事調動了村民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熱情。”長樂鎮長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炳超介紹。
今年8月,長樂村要建設污水處理池,在征地過程中因土地邊界問題,有些村民提出異議。村干部與村民面對面協商議事。幾次商議下來,村民最終統一思想,一致同意建設污水處理池,目前選址已全部落實。
協商議事,讓長樂村“常樂”。近三年,該村零訴訟,成為全縣無訟重點村。
按照“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要求,東蘭縣用活“紅色資源”,傾力打造黨員干部淬煉初心、勇擔使命的“紅色熔爐”。
針對農村地區矛盾糾紛多發且復雜等特點,東蘭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從縣直部門、鄉鎮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選派精干力量,組成14支“拔哥先鋒隊”,每半個月進村入戶開展走訪服務、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工作,將韋拔群一心為民、百折不撓、敢于創新的精神品質運用到化解矛盾糾紛實踐場景中。
“今年以來,全縣共有1863名干部加入先鋒隊,主動開展為民服務工作。”東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吉楠告訴記者,“拔哥先鋒隊”讓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主動從“要我下沉”向“我要下沉”轉變,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解難事。
2017年,泗孟鄉的張某和陳某因相鄰土地的使用問題發生爭議,由最初的口頭爭吵發展到肢體沖突,多年來糾紛愈演愈烈,雙方一直處于交惡狀態。鄉政府和村委會多次介入調解,但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今年11月初,陳某欲在爭議地上動工,遭到張某極力反對。雙方言辭激烈、互相謾罵,氣氛劍拔弩張。
“拔哥先鋒隊”及時到達現場開展調解工作。從法律法規到鄰里和睦、社會和諧,“拔哥先鋒隊”針對雙方爭議的焦點,通過背對背調解法,最終明確了相鄰土地的界限,雙方均表示不再就此事發生爭吵,長達7年的相鄰土地糾紛得到妥善解決。
干部主動觸底下沉,矛盾糾紛源頭化解。一年來,“拔哥先鋒隊”深入基層化解矛盾糾紛823起,化解率達98.76%,當事人均無上訴上訪行為,有力保障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對黨忠誠、一心為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是韋拔群革命品質的主要內涵。全縣上下,心懷感恩,將韋拔群的革命品質融入新時代基層治理。
東蘭縣屬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深度貧困縣,當地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群眾打官司要輾轉幾次才能到縣城立案開庭以及尋求司法服務。農村地區宅基地糾紛、山林土地糾紛、鄰里家庭矛盾等民事糾紛案件,一度占到全縣一審民事糾紛案件的73%。
為讓“拔群精神”發揚光大,東蘭縣人民法院成立“拔哥”流動法庭,打造“山區巡回審判+信息化應用”司法特色品牌。
“建”在田間地頭、“搭”在村頭寨尾、“搬”到群眾家中……“拔哥”流動法庭躍動在青山深處、紅水河畔,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站式”司法服務,實現訴求及時應、糾紛化解早、矛盾不外溢、案結事更了,深受廣大基層群眾的好評。
“拔哥”流動法庭到群眾家門口開庭
近三年來,“拔哥”流動法庭訴前化解矛盾糾紛1906起,流動審、執結案件245件,群眾回訪滿意率達100%。
“紅色精神,在東蘭縣并不只是傳統,更是一種創新的力量來源。”黃吉楠表示,東蘭縣傳承紅色基因,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11月26日上午,記者在巴疇鄉巴疇村銅鼓文化廣場發現,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將一面面銅鼓掛好,盡情歡樂地敲打起來。悠悠鼓聲,如春雷鳴動,正向美好的明天傳頌,飄蕩在天地間。
“世界銅鼓之鄉”、“拔哥”故里,戰爭年代那布滿荊棘坎坷的地方,如今已陽光普照,人民群眾臉上正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