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廣州大街小巷,穿行于車水馬龍之間。一塊塊藍底白字、懸掛在各間學校、大型商場和批發市場門口的“最小應急單元”牌匾讓人印象深刻。
“‘最小應急單元’是一支怎么樣的隊伍?他們在哪?”單看這塊藍色牌匾,或許市民會有這樣的疑問。
“商務大廈最小應急單元,廣州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呼叫!”在現場拉動測試中,3名裝備盾牌、頭盔的最小應急單元隊員在接收到警方指令后1分鐘內就迅速到達了路面指定位置,引得路人駐足觀看。測試結束后,隊員們隨即返回了原來在大廈中的安保崗位,片刻前熱鬧的路面重歸平靜。
最小應急單元守護在城市商圈
這就是在警民共建城市安全的“最后100米”內,最小應急單元跑出的“加速度”。
廣州這支以“政法統籌、公安牽頭、部門聯動、基層建管”理念而創新建立的隊伍,從群眾中來,守護在群眾身邊,凝聚起社會面各類群防群治力量,擔負起“第一時間發現隱患苗頭、第一時間控制風險擴大、第一時間處置常規可控事件”的職責使命,成為警民共建城市安全“最后100米”的先鋒力量——它就是廣州市社會面治安防控最小應急處置單元(以下簡稱“最小應急單元”)。
冬日里的一抹“紅”,為平安增溫添彩。
全國首創:誕生于對守護“最后100米”的創新探索
探尋——探索方向,尋求良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和“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城市要素多、體量大、能級高,社會治安形勢復雜多變。面對社區村居、單位、場所、部位安全防范力量分散的情況,要如何延伸警力、守護好現代城市社會治安防控的“最后100米”——既是感知風險隱患前哨站,也是化解矛盾糾紛的最前端,還是處置突發案事件的第一線,成為了廣州公安探索新時代超大城市社會治理路徑的重要課題。
帶著問題和思考,從2021年開始,廣州公安先行先試,深入重點單位、人員密集場所、鎮街村居開展調研,初步摸清全市社會面防控力量底數、人員構成、建設意愿和問題難點,圍繞建設規范、法治保障、勤務安排等方面的可行性深入研究,形成《廣州市社會面治安防控最小應急處置單元建設方案》,也闡釋了最小應急單元的職責所在——公安機關牽頭整合全市各單位、場所、重點目標安保力量與治安積極分子,編成2至3人為小組的最小應急處置小組,在兼顧日常治安秩序維護基礎上,受屬地派出所監督指導,服從區域聯動調度,協助公安機關先期制止正在進行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
廣州公安在對守護城市安全“最后100米”的創新和探索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警民并肩,共建城市安全“最后100米”。
創立——創新引領,立足實際。
傍晚,在天河區天河南商圈密集的人群中,一抹亮眼的紅色行經各個商戶門口,他們是身著專屬紅色馬甲的商城最小應急單元隊員。這一抹“紅”的巡邏路線,如同最小應急單元體系的創建之路,為社會面帶來了溫暖和平安。
2021年5月,廣州市公安局在廣東省公安廳、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依托平安廣州建設架構,立足城市治安形勢、基層社會治理、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應急處突等實際需求,在全國范圍內首創“令行禁止、有呼快應、處置及時、運行順暢”的最小應急單元防控體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在創建最小應急單元的初始階段,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力和資源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廣州公安聚合各部門、各單位、各場所安保負責人、保安員、聯防隊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各類群防力量,把散落力量“聚”起來;協調發揮市、區兩級見義勇為基金會、174個鎮(街)平安促進會等社會組織作用,通過財政撥款、企業資助、社會捐贈等渠道籌措資金、配齊裝備,把社會資源“融”進來;創新實行“綜合網格+專業警格”支撐聯動,推動公安、綜治、城管、安監、應急等基層部門陣地共用、資源共享,形成下沉資源聚集效應,把基層陣地“用”起來。
商圈客流高峰期的一線守護
“轄區面積大、商圈人員密集,派出所依托最小應急單元把群防群治力量化散為聚,形成了守護轄區安全最后100米的一個個‘前崗哨’。”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天河南派出所社區民警林偉敏介紹道。
發展——建設落地,建立健全。
城市場所繁多復雜,如何在不同場所建設好適用的最小應急單元呢?“怎么建”和“建設好”又是需要探索的新課題。
“北京派出所轄區內共有166個最小應急單元,每個應急單元人員力量為3人,極大地充實了社會面安保力量?!丙}運西幼兒園正值下午放學,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北京派出所負責最小應急單元管理的民警張東濤正在值守“護學崗”?!白鳛樽钚眴卧α浚壹仁怯變簣@保安,同時也要‘多走一步’,協助社區民警共同守護平安?!币煌凳亍白o學崗”的最小應急單元隊員指了指左臂上的紅色袖章。
“像鹽運西幼兒園等學校的最小應急單元,在建設中劃分為第一類?!笔泄簿肿钚眴卧k公室民警陳俊良介紹道。從2022年5月起,廣州公安實行最小應急單元分類建點,首先在醫院、中小學幼兒園、商圈等重點單位和場所先行探索建設。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治安保衛重點單位、人流密集場所、企業事業單位、村居社區等四類標準由易到難、從點到面,實行分類布點拓面,在全市推行建設最小應急單元,基本實現城市基層單位、重點場所、重點部位全覆蓋。
在鹽運西社區附近,就是北京路步行街。作為廣州市4A級旅游景區,步行街商鋪繁多、客流量大,對于北京路步行街最小應急單元隊員而言,處處都是守護平安的“最后100米”。隨著張東濤的拉動指令下達,隊員們迅速攜帶裝備集合列隊,“全市各個最小應急單元均著統一標識的馬甲和袖章,配備安全鋼叉、防護盾牌、防暴頭盔等標準化裝備,有效確保突發事件先期處置有正規隊伍、有安全裝備、有震懾效能。”張東濤說道。
公安民警對最小應急單元開展培訓
對最小應急單元人力和資源的保障,以及分類建點、統籌管理的探索實踐,盤活了廣州群防共治基礎力量,為這一全國首創的社會治理群防共治建設提供了更多思路和空間。
回顧發展歷程,最小應急單元體系經歷了2021年應建盡建、2022年運行提升、2023年培優聯建以及2024年擴面提質四個發展階段,也是不斷探尋、創立、健全的四年時間。目前,全市在線運行最小應急單元2.3萬個、累計聚合各類群防共治力量36.96萬人,日均4.1萬人上崗打卡執勤;基礎裝備配備率、對講機配備率以及帽子、馬甲、袖標等標識統一率均達100%。
“第一時間”:讓平安守護就在身邊
第一時間發現隱患苗頭、第一時間控制風險擴大、第一時間處置常規可控事件——最小應急單元通過對“第一時間”的生動實踐,讓平安守護就在你我身邊。
巡邏在社區街道,最小應急單元“第一時間發現隱患苗頭”“第一時間控制風險擴大”有了最真實的畫面。
6月的一天,白云區云城街蕭崗村治保會最小應急單元隊員在開展日常巡邏期間,一位熱心市民告知其在隔壁巷子聽到呼救聲。隊員們在趕往事發地的同時,及時將這一情況上報屬地派出所。在進入出租屋了解情況后,隊員們得知是一對情侶因感情問題發生爭吵,繼而發生肢體沖突的情況。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后,與最小應急單元隊員一同耐心勸說。不懈地勸導終于收獲了成效,這對情侶平復心情后表示會加強溝通,增進理解。
做周邊治安的有心人,最小應急單元“第一時間處置常規可控事件”就有了最具體的實踐。
2月19日13時,在黃埔區文沖街道,一名男子正在打砸路邊電動車并大聲叫喊,附近街道最小應急單元聞聲立即提高警惕,在上前查看情況的同時,上報屬地派出所并請求附近的最小應急單元支援。某物業管理公司最小應急單元收到廣州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下達的支援指令后,立即攜帶應急處置裝備前往支援,到場后迅速疏導群眾撤離,兩組最小應急單元在現場有效控制事態,并配合屬地派出所民警成功制服該名男子。
“‘一張圖’和‘一張網’的有力支撐,是最小應急單元能實現‘第一時間’的底氣所在?!笔泄簿肿钚眴卧k公室副大隊長張利介紹道。走進廣州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揭開“一張圖”“一張網”的神秘面紗。
民警在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研究落實工作
在廣州公安最小應急單元辦公室,廣州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屏幕上顯示的“立碼報”系統可視化綜合監管中心正在動態更新顯示全市最小應急單元運行情況。近年來,廣州公安已逐步建立起最小應急單元四級指揮調度體系——廣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含廣州最小應急單元調度中心)-各區公安分局指揮中心-基層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最小應急單元,真正實現警令“一鍵到底”。
在一起起生動的案例中,最小應急單元之間地快速支援得益于廣州公安建立推廣的“立碼報”系統實現的“一張圖”實時展示。該系統將全市2.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名稱、位置信息、責任單位、在崗人員、人員配備等信息要素實時上圖。在處置突發案事件時,能確保公安機關清楚“向誰下達”,最小應急單元之間呼叫支援時知道“誰最近”“向誰呼”。而“一張網”精準指揮的實現,則是運用了可視化對講機,通過打造群防群治實時通聯一張網,實現專屬對講機“區公安分局-街鎮-最小應急單元”三級通信調度,構建起“一點呼叫、多點響應、一個區域集結”的應急聯動機制,助力公安警力與最小應急單元聯動處置突發案事件。
檢查最小應急單元裝備使用情況
比武培訓:平安守護的再升級
“西門出現持械人員,請附近最小應急單元迅速增援!”模擬緊急情況發生后,安保人員迅速到場控制;2分鐘后,附近兩支最小應急單元隊伍攜裝備抵達現場;5分鐘內,警力到達現場,并通過車載視頻和執法記錄儀將現場情況同步傳送指揮大廳。最終,作戰單元默契配合,成功將“嫌疑人”控制住……
這一幕出現在廣州公安對照“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的應急處置目標,牽頭舉辦的最小應急單元大比武活動上。除了緊貼實戰的比武外,歷年來以全域性技能大比武、雙盲實戰測試、線上視頻教學、崗位專項培訓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最小應急單元人員個人處突能力和商圈集體協同作戰能力。
“每次培訓我都能學到新知識,小本領在關鍵時刻說不定能派上大用場。”在一場公安特警教官主講的最小應急單元專題培訓后,參訓隊員小陳分享了學習心得。在天河區天河體育中心最小應急單元的一次救援案例中,真正詮釋了“小本領”派上“大用場”。
2023年1月的廣州寒風陣陣,但天河體育中心籃球場上的比賽對抗卻是熱火朝天。突然,市民王先生在運動中暈倒,體育中心最小應急單元和球場工作人員聞訊立即趕赴現場。經初步判斷其心跳驟停后,馬上撥打120電話,同時進行現場搶救。通過實施心肺復蘇術、AED除顫等搶救措施,王先生恢復了自主心率,隨即120救護車到場,王先生前往醫院進行后續治療?!熬人婪錾?,見義勇為。”半個月后,康復的王先生送來了錦旗,也是對最小應急單元“小本領”的充分認可。
開展全市最小應急單元大比武
以實戰為導向的拉練測試也是最小應急單元常態化開展的訓練形式之一。作為城市安全“最后100米”的守護者,為確保各個最小應急單元始終保持處于“箭在弦上”的臨戰狀態,各級公安機關依托可視化對講機和“立碼報”系統,隨機對全市最小應急單元開展拉動測試,平均每天拉動測試超過800次,做到全時全力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訓練比武提升了最小應急單元綜合能力,也推動著平安守護的再升級。
開展全市最小應急單元大比武
隨著最小應急單元快速響應、全時處置能力地提升,為矛盾化解、應急處置在時間和空間上贏得了更多優勢,推動著新理念的形成發展——依托廣州公安最小應急單元四級指揮調度體系,以1個最小應急單元為一點,以就近10個最小應急單元為一線,多線集中形成一個片區,進一步實現了“一點呼叫、多點響應、一個區域集結”的應急聯動機制和先期處置模式。同時,最小應急單元與公安、應急等部門捆綁作戰,全流程響應,為城市安全建設的“最后100米”再升級。
最小應急單元自開展建設以來,積極配合廣州公安參與各類風險隱患苗頭排查化解5.2萬余件,成功聯動處置各類突發事件3900余起,協助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800余人,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00余起,勸阻輕生人員500余人,救助突發疾病群眾、參與滅火等搶險救災行為700余起,助力2024年全市治安110警情同比下降12.6%。
防范在前、化解在小、處置在早,廣州市最小應急單元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了警民共建城市安全的一張閃亮名片,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廣州經驗”。相關創新經驗入選“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優秀創新經驗”,助力廣州市獲頒2022年度“一星平安鼎”,助推廣州市被公安部命名首批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
時刻待命,平安守護就在身邊。
廣州公安推動警民共建城市安全“最后100米”的創新實踐,獲得了全國公安機關的學習借鑒和廣泛應用。展望未來,廣州公安將堅持聚焦超大城市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工作重心下移、治理資源下沉,強化公安機關與最小應急單元的聯勤巡防、聯動指揮、聯合處置。充分發揮最小應急單元捕捉社情民意、警情事件的“前沿觸角”“一線崗哨”作用,進一步把最小應急單元做深做實做強。積極探索新時代專業力量引領下“公安+最小應急單元”模式在城市群防共治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