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華區地處該市地理中心與城市發展中軸,面積175.6平方公里,管理服務人口超300萬,是一個典型的高密度、高流動和多元化的超大型城區,勞資、合同、鄰里等矛盾糾紛高發易發。近年來,龍華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構建以區級調解院為核心,街道、社區多元解紛力量為抓手,“精智解紛”系統為支撐的大調解格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持續提升。近日,深圳市龍華區委政法委入選了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的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之一,單位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
精智解紛智慧系統。
今年10月17日,龍華區調解院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家區級綜合調解院,將進一步推動龍華區調解工作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這是該區搭建解紛平臺的又一實踐。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近年來,龍華區按照“融通、集成、協同、再造”的工作思路,發揮數字化優勢,全面重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流程。龍華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該區瞄準建機制、統平臺、通“堵點”,打出一套“組合拳”。
——建機制。推進區、街道、社區三級平安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將綜合網格、數字治理深度融入綜治中心,區級中心實現實體運營、專班運作。街道、社區中心聚合基層公檢法司和其他綜治力量,按照“常駐、輪駐、隨駐”方式,實行“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區級中心專責統籌、協調、監督全區多調聯動工作,重點督辦、提級管理重大疑難糾紛。”龍華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普法專題講座。
——統平臺。發揮“全域數治”優勢,貫通民意速辦、綜合網格、視頻云平臺、企業風險預警等數字平臺,從各類民生訴求、網格員采集事項、智能數據分析中精準識別風險隱患,實現對全域矛盾風險的強感知。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該平臺精準識別矛盾糾紛1855件。
——通“堵點”。針對多種調解方式之間標準不一、難以銜接的問題,龍華區還通過線下實體化機構和線上智能化系統的方式,打破數據壁壘。目前,該區梳理發布15項民事訴訟立案分類和18項調解糾紛對接分類清單,明確處置要求、流轉條件等,破解相關難題。
“拿不到保證金我們也經營不下去了,一家人的生計都要成問題,怎么辦?”日前,龍華區福城街道71戶業主因商鋪租賃糾紛心急如焚,向多個渠道反映情況。
相關信息迅速匯總到了“精智解紛”系統,系統立即將案件流轉至福城街道,再由街道聯合多部門“組團式”化解矛盾糾紛,最終促成當事人達成協議,實現多方共贏。
調解現場。
這是“精智解紛”系統充分發揮矛盾化解作用的典型案例。據介紹,“精智解紛”系統平臺在橫向上,打通了法院、司法、勞動等部門業務系統,串聯190個調解組織,在縱向上聯通了三級平安建設中心受理案件,一口歸并形成大調解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預警信號和分析,上半年形成月報、周報及提醒函67份,預警類案35宗。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龍華區,所有已調、待調的矛盾糾紛都會錄入“精智解紛”系統,統一編制工單號,智能分撥至相應的調解組織或部門。對訴至法院未調解過的一般民商事案件,按照調解優先原則,初篩后通過“精智解紛”系統后向人民調解或行政調解流轉辦理。上半年,全區流轉案件平均7天回傳處理結果。
針對線下調解業務,系統還能實現調解文書電子化,減輕一線調解員負擔。針對一般案件,系統智能提供調解建議,針對疑難案件,系統通過平臺統籌全區調解專家庫、共享調解員、特邀調解員等資源,調度下派各類專家資源幫助化解疑難案件,上半年累計下派各類專家2850余人次。
為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精智解紛”系統的效能,龍華區通過強化全流程監督考核和賦能增效,全面提升調解工作質效。
龍華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矛盾糾紛一旦錄入系統,便會實現全閉環流轉,“系統首先會根據案件分級和流轉清單,制定流程細則、處置時限和責任主體,并按照標準指令精準流轉案件,督導按時辦結,如遇到一些爭議案件,還可限時回退人工流轉,從而有效避免了不同部門間的推諉扯皮,提升工作效率。”
24小時法律服務站。
此外,系統還可以實現全鏈條的追蹤排查。在實際運行中,相關部門采取線上監督為主、重點監督與一般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系統實現全鏈條留痕留跡,對超期辦理等問題進行自動識別并發出預警。調解院還會定期、隨機抽查調解案件辦理情況。上半年,該系統已智能識別超期等問題92宗,隨機抽查發現卷宗不規范等問題377宗。
為提升工作積極性,龍華區還將聯調工作督查結果作為平安建設重要考核指標,通過發揮系統數據導向作用,將案件數量、等級、成功率等關鍵指標與調解員案補發放、獎優促先掛鉤。打通法院系統與區塊數據智能底板,將訴訟案件撒點入格,實現“萬人成訟率”考核精確到社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