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石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小藍人”日常入戶排查工作。
公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上門排查。
在廣州,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區防控的策略是“內防擴散,外防輸出”,街鎮、社區里的“三人小組”承擔起入戶排查、隔離人員服務管理等職責,遇到不配合的居民,要第一時間上陣解決問題,成為廣州社區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打通廣州聯防防控工作網的“毛細血管”,這個模式也被社會治理專家譽為求真務實的“實用發明”。
三人標配:村居干部+基層民警+醫務人員
“三人小組”是什么?是指由社區居委、派出所民警、社區衛生中心人員組成3人小組,對轄區居民開展入戶健康走訪。
在1月30日的廣東省疫情防控第五場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副市長黎明介紹:“為了精準切斷疫情傳播源,廣州市借助大數據手段,開展疫情發生地來穗人員的健康排查。全市11區組建以街道干部、社區醫生、民警為主的小分隊進行入戶走訪,截至1月29日17時,累計入戶走訪疫情發生地來穗人員達15028人,落實‘一人一冊’跟進做好健康服務,督促相關人員居家醫學觀察14天;其中通過走訪發現134人有發熱癥狀,均及時轉送定點醫院作進一步診治”。
可以看到,對轄區人員的健康排查,對于居家隔離人員進行日常探訪、服務,是“三人小組”的主要職責。
小組中3個人角色分明,互相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擁有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負責健康觀察并做好造冊登記;鎮(街)村(居)人員熟悉當地情況,負責向居民做好解釋;公安民警有執法權,若遇到不配合人員有權采取強制措施。
在2月9日廣州市的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上,市衛健委副主任歐陽資文介紹,各區依托網格化管理,建立并每日更新《常住人口春節外出臺賬》《臨時來穗人員臺賬》和《近14天之內來自湖北或去過湖北的重點人員臺賬》,實行臺賬式管理;組織由村居干部、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成的“三人小組”,全面入戶排查重點人員,“三人小組也是廣州的首創,國家對我們的三人小組給予了充分肯定。”
實踐中創新:“3+1”、“八個一”相配套
對于“三人小組”模式,各區街社區執行時也因地制宜進行了“創新”,如花都區雅瑤社區,把“三人小組”拓展為“3+1”的四人小組,增加了一位街道派出的工作人員,對社區情況了解,增加人手的同時,也能與組內成員協調配合,提升工作效率。
在荔灣區沖口街,全街有12500多套出租屋,重點對象有1055人,街道在“三人小組”基礎上加派1名熟悉情況的出租屋管理員,組成“3+1”模式上門。
在廣州,與“三人小組”相配套的,還有針對居家隔離人員的“八個一”管理及關懷:在居家隔離住戶門前張貼一份健康關懷提示,遞送一份居家隔離告知書,確定一位社區對口聯系服務人,配送一支體溫計、一打口罩、一份體溫檢測表格、一支筆、一份宣傳手冊。
對于居家隔離者,廣州在2月7日發布的3號通告中明確,居家隔離者在隔離期間不得擅自離開隔離居所,每日需上傳報送本人體溫監測情況;居家隔離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需在屋內密閉袋裝,每天于社區指定時間放置居所門外,由社區先行消毒再進行集中投放。
這些措施的落實,就落在街(鎮)、居(村)委的“三人小組”身上。
實際難點:遇到不配合的居民最難辦
對重點人員上門探訪與面談,是三人小組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因此,這份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也有巨大的工作量。
防護口罩、護目鏡和防護衣,這是“三人小組”上門工作的標配,但在實際工作中,正規防護用品是珍貴資源,有的“三人小組”會留在危急的時刻才用。在海珠區赤崗街,大年初二的一次上門排查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蘇立智就只穿著工衣,戴著一次性醫用口罩及薄膜手套,三級防護物品只隨身攜帶,應急情況出現時才能取用。天河區石牌街則采購一次性雨衣做防護衣。
海珠區龍鳳街,共成立了58個三人小組,至2月15日上午,“三人小組”共上門排查44031人,累計排查出重點人員159人,根據重點人員健康監測情況,分別采取了居家隔離、集中隔離(集中醫學觀察)、轉運救治等措施。
在越秀區北京街都府社區居委主任鄭江虹看來,“三人小組”工作經歷中,最難辦的是遇上不配合的居民,她印象最深的是排查本街道里乘坐過星夢郵輪乘客的時候。
那是在2月3日,晚上10點多,街道接到上級指令,要求立即摸查郵輪上涉及本街的7名乘客,街道、社區立即發動,一個多小時內就排查并聯系到這7人,其中5人住在其他街道,而本街居住的兩人帶著兩名家人上了郵輪。
第二天一早,北京街派出了“三人小組”對這4名居民進行上門探訪,測溫、做工作,說服這一家四口轉移到集中區域隔離,“一開始他們對隔離不了解,不肯配合,最后用了4個多小時才說服”,好在這家人后來檢測結果均為陰性,14天隔離結束后,街道派人把他們接回家生活。
成效漸顯:確診病例中,主動排查出的占比漸增
在廣州,社區排查是大規模拉網排查的方式之一。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唐小平在2月1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廣州開展了交通口岸排查、來穗人員排查、社區主動排查、發熱門診篩查以及對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排查,截至2月16日,累計核實追蹤密切接觸者3198人,累計入戶健康排查并服務近12萬人,火車站共檢測人數約415.8萬人次。
“通過監測、排查主動發現的病人,在確診病例中的比例逐漸升高,在疫情最初階段,新增病例全都是病人自己就醫才被我們發現;到了上周,主動排查出來的比例提升到七成多,2月12日以來,100%的新增確診病例都是主動排查發現”,唐小平說。
對于目前復工復產過程中的防控壓力,唐小平說,最擔心的是社區流行或暴發。所以,他強調,要繼續做好對來自重點疫區人員的主動篩查、居家的管理和服務,企業按照指引做好相應的防控工作。
直擊
天河石牌街:
一次性雨衣做防護服爬完6樓爬13層
社區防控“三人組”的日常工作怎樣開展?2月5日,南都記者跟隨天河區石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小藍人”體驗日常入戶排查工作。
8:00分工派活:一次性雨衣當防護服
“每天8點10分左右,我們會根據當天的排查名單,做一個簡單的分工,需要多少路人馬,準備多少物資”,范育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從大年三十晚開始,她就天天在崗。
一邊說話,范育玲一邊穿戴“行頭”:手套,兩層;衣袖,扎緊;再加上口罩和護目鏡,整套裝備穿下來,外出人員也不輕松。
最后,還要穿上中心特有的“防護服”,“其實就是一次性雨衣,但實際上防護效果還挺好。”范育玲笑著說,這還是她淘寶下單臨時采購的,“3天就送到了,有了這批防護服,大家干活的心才定一點。”
8:40出發:入戶全靠步行
防護準備做全,帶好相關資料。服務中心人員正式出發,跟派出所、街道的人一起,組成三人小分隊入戶。林赟個子很高,因為穿上防護服比較好認,中心決定讓記者跟著他入戶。
因為沒有這么多運力,所以每天的排查工作都兩條腿。“每天走多少公里?沒算過。”戴著口罩、帽子,走了3戶后,林赟的防護服上就是一圈水珠。
還有護目鏡,最開始的時候,常常一下就有霧氣上來,啥都看不見。不知道小伙伴從哪里學來的小妙招:用紙巾沾點清潔劑,在鏡片上薄薄地擦上一層,鏡片就不會再起霧了。這也成了中心成員每天外出前的必備舉措。
9:00入戶:跑了三家都沒人
這天的排查對象是近期去過湖北、或者湖北籍的人員。林赟三人先排查了一家松崗花園的住戶,15樓。小區有專門物管人員,很快找到住戶家,但派出所民警敲了半天,沒有人。
三人隨后又排查了龍口東一戶家庭,6樓,沒有電梯。“有一次,我們先爬了個6樓,然后又爬了個13樓……”
不過,6樓這戶同樣沒有人在家。派出所民警又敲門問了隔壁鄰居,都說未見這戶人回來過。三人小分隊做完簡單的登記,繼續出發去第三家,同樣沒有人,但業主接通了電話。原來,業主之前去過武漢,但已經返程,目前居住在另一地址,身體狀況正常。
“今天的排查工作是15家,每天的工作時間長短不好判定。”林赟說,一般外派都分上午和下午兩輪,中午可以簡單休息。但很多人寧愿一次性干完,這樣,穿脫防護服簡單,而且也能節省物資,所以,經常是一口氣做到下午兩三點才回去吃飯。
18:00加班:隨時接到突發任務
如果是平時,下午6點大家都可以下班了。可自從進入疫情防控以來,下班時間這個詞就變得“奢侈”起來。“每天都能接到各種突發任務,有時候一干就晚上10點、12點。”比如,前一天服務中心就接到緊急轉運任務,需要轉運社區26名居民到指定隔離地點,因為沒有足夠的車輛,只能是中心派一臺車,派出所派一臺車來運輸。
中心有個小伙子是中醫針推科室的,叫蔡建澤,一早寫了請戰書,加入防控疫情黨員突擊隊。“昨天晚上突發的轉運任務都是他一個人完成。”一趟車最多坐7個人,蔡建澤就來來回回跑了三四趟。
案例
荔灣嶺南街:“三人組”勸說兩小時留住武漢籍旅客定點隔離
有抵穗的湖北旅客擔心被隔離無法返鄉,不肯入住定點隔離酒店,怎么辦?2月2日,南都記者連線荔灣區嶺南街“三人組”成員,講述荔灣“三人組”接待來穗游客的工作。
1月29日下午,一對武漢籍母女來到嶺南街白宮酒店辦理入住。酒店前臺按規定了解旅客信息,包括離開湖北時間、曾到過哪些地方、是否有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據悉,兩人1月19日從武漢前往越南旅游后,因無法直接回湖北,便坐飛機來到廣州,準備再轉高鐵回武漢。
酒店前臺人員得知其離開湖北未滿14天,便告知旅客需要在定點酒店入住觀察,“但他們聽到要留在酒店觀察無法回家,便不肯留下。”相關工作人員只能向區衛生疾控部門匯報情況并請求幫助。
當晚8點多,酒店屬地的嶺南街組織辦主任楊波琳和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組成的“三人組”接到報告,立即趕到酒店。
“社區醫生到現場首先檢查,兩人沒有出現相關癥狀。”楊波琳告訴記者,旅客在越南滯留了幾天,通過網絡了解國內疫情,但他們所知情況不太多,“以為回到廣州,就能乘坐高鐵回武漢。”
“三人組”先請兩位旅客到東沙的定點酒店,詳細向旅客解釋廣州防疫相關措施。但兩名旅客執意要離開。
“我們買了1月31日廣州往武漢的高鐵票,明天就要走。”
“您就算買了票,也未必能上高鐵的,上了高鐵也不能進入武漢啊!”
“三人組”輪番上陣,把全國特別是武漢的疫情嚴重性、交通封閉等措施都反復強調。經過兩個小時的勸說,“三人組”最終讓兩名旅客了解疫情嚴重性。到了晚上11點多,旅客同意辦理入住留穗觀察。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22家定點接待湖北籍游客酒店中,白宮酒店和南方大廈酒店位于荔灣區嶺南街。當接到湖北籍在穗人員的相關信息報告,“三人組”會立即出動。對無發熱等不適癥狀,但離開湖北時間未超出14天的湖北來穗旅客,大家會勸說他們入住定點酒店觀察。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左曉斯:
“三人小組”是經過實戰檢驗的“實用發明”
廣州的“三人小組”模式解決了基層社區疫情防控“誰來負責”這個難點、痛點,因為疫情防控究竟應該誰來負責不容易明確和解決,這在基層也是一個誰都應該負責,但誰都負不了、誰也不愿意負責的難題。在當前疫情防控戰中,什么措施能夠有效、起作用,助推這次“戰役”以最小代價盡快取得最終勝利,是檢驗我們工作的根本標準。“三人小組”至少起到政策落地、防控到人、數據核實三方面作用。
要讓“三人小組”充分發揮出作用,關鍵之處在于,一是黨和政府要有明確的政策支持、激勵,讓行動者更積極主動工作,以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有創造性完成工作任務;二是各部門各層面,包括公安政法、街道社區、出租屋管理等要大力支持配合,因為這是一個聯合小組、聯合行動,三是要廣泛宣傳發動,讓居民群眾理解支持配合。在我們國家,聯合執法、聯合行動比較普遍,因此,相比于機制創新,我更愿意用“實用發明”來稱呼這一做法。
廣東人最講求真務實,什么樣的辦法、措施最有效,就采取哪種辦法措施,哪里的經驗做法有效果,就去借鑒學習,然后結合自己的情況做嘗試,最后形成一個有效措施。廣州市采用“三人小組”模式編織基層社區疫情防控網,是疫情防控火線經過實戰檢驗的“實用發明”,值得繼續完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