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民法院九畹溪法庭,因《離騷》而得名,守護著大山深處九畹溪、楊林橋兩個鄉鎮4.8萬余村民。
多年來,九畹溪法庭深入推進三治融合、多元解紛等工作,做深做實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023年,共辦結案件232件,調撤率(調解和撤訴案件占總結案數比例)超過98%。
如此高的調撤率從何而來?近日,走進秭歸,探尋九畹溪法庭實質解紛“密碼”。
訴前解紛,盡量少讓當事人對簿公堂
“別著急,我們明天去找被告問問情況。”
5月9日晚,九畹溪法庭庭長洪凱接到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當事人曹某的電話,稱對方當事人張某欠款5萬元,還款2萬元后便沒了下文。
雙方相識已久,張某借錢做生意,但資金周轉出現問題,遲遲未能還款。
本是困難時期愿意搭把手的朋友,洪凱仔細分析二人前后聊天記錄,認為并非不可調停,便組織雙方調解。眼看矛盾即將消弭,此時又出現了什么新情況?
5月10日一早,洪凱叫上在九畹溪法庭隔壁辦公的揚林橋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專職調解員秦抗美一同前往。
來到楊林橋鎮三渡河村,見到張某,洪凱關切詢問最近生意情況。張某坦言經營狀況并未好轉,有一筆貨款打算到賬后還給曹某,但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件事已經上法院了,不好意思再請他寬限,只好躲著。”張某說。
“這想法要不得!”秦抗美接話說,越是有矛盾,越應該把真實情況說清楚。倘若被采取限制消費、財產拍賣等措施,張某的生活會受到更多負面影響。
秦抗美在楊林橋鎮矛調中心工作數十年,附近村民幾乎都認識他,對他十分尊重。見張某點頭稱是,洪凱撥通曹某的視頻電話,雙方約定5月31日前還款。
“法官,到時候他不兌現承諾怎么辦?”曹某仍心存疑慮。
“你放心,我們會擬定調解協議,蓋章確認。經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若到期未履行,你可以申請強制執行。”洪凱說。
解決完這樁糾紛,洪凱一行人來到村黨群服務中心。三渡河村黨總支書記林海俠介紹,近來有村民因土地承包問題產生嫌隙,按照秭歸縣矛盾糾紛“三兩制”相關要求,村、鎮兩級正積極調解,希望將矛盾化解在訴前。
“要是法官能給大家講講土地承包經營相關法律知識,這類矛盾我們調解起來會更得心應手。”林海俠說。
村民間的糾紛,多涉及婚姻家事、合同糾紛等,以案說法是最適宜的普法方式。
在秭歸,有一種鄉親們耳熟能詳的藝術表演形式——楊林堂鼓。演奏時,大號、嗩吶、大堂鼓、小堂鼓等樂器輪番上陣,熱鬧極了。每每聽到堂鼓聲響,村民都會聚集到一起,凝聚力極強。
九畹溪法庭將堂鼓文化與法治文化融合,創新打造“堂鼓法治夜校”,將典型案例編進堂鼓唱詞中,邊表演邊普法。
“說好了,我們準備好案例、編好堂鼓唱詞就來開講!”對林海俠的期待,洪凱積極回應。
共情共鳴,“法結”“心結”一起解
5月10日下午,洪凱一行來到九畹溪鎮九畹堂村,與一起贍養費糾紛案的當事人碰面。
原告陳某年過七旬,老伴去世后住進養老院。因贍養問題未達成一致,陳某起訴兩個兒子,要求他們每月均攤養老院住宿費、醫療費等。
看起來合情合理的要求,何至于鬧上法庭?洪凱敏銳地察覺到,其中或有隱情。帶上村干部和鎮人大代表兩位“幫手”,大家一起到陳某小兒子家中了解情況。
“老人一直偏心對待我們,現在卻要平分贍養費,公平嗎?”得知法庭來意,小兒子夫妻倆十分委屈,哭訴父親不僅將財產都留給哥哥,生活上也不曾給予溫暖,因此不愿平等承擔贍養費。
話匣子一打開,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足足說了一個多小時。洪凱耐心傾聽,仔細記錄,安撫好當事人情緒后,決定下次再來。
“一份訴狀幾百字,背后是一個家庭20多年的心結。”他說,需要與另幾名當事人溝通、尋找知情人了解事情全貌后,再來有針對性地化解矛盾。
“法結”與“心結”交織,調解往往比一紙判決辨黑白效果更好。
去年,九畹溪法庭辦理了一起撫養費糾紛案。原告小明(化名)在父母離婚后隨父親一起生活,母親支付撫養費至其成年,后續費用沒有約定。2022年,小明考上大學,學費成了問題。
父親希望小明起訴母親,通過法院判決拿到上大學的費用。可小明知道,母親生活并不富裕。兩相為難之下,他遞交了起訴狀,又給承辦法官發去短信,懇請判決自己敗訴。
根據法律規定,父母為成年子女支付撫養費是基于親情和道義,并非法定義務。本案中,小明父母離婚時未對子女18歲后的費用進行約定,“支付大學學費”這一訴訟請求很難得到法院支持。
案件簡單,判決也容易,可法槌落下后,小明的學業該如何完成?又如何與父母相處?
經多番努力,九畹溪法庭與學校輔導員取得聯系,幫助爭取助學金。小明的父母也與法官溝通良久,最終決定通過助學貸款解決其學費問題,生活費則由二人共同承擔,案件順利結案。
“法官+”,擴大調解“朋友圈”
九畹溪鎮是著名的茶產業基地,當地創業名人龔萬祥在此創辦九畹絲綿茶廠,讓村民入股農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九畹溪法庭主動作為,在茶廠設立法官工作室,聯合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負責人共同為周邊茶商與村民服務。
5月10日傍晚,夕陽西下,洪凱帶著“任務”趕到九畹絲綿茶廠。
原來,該公司使用“絲融”“絲念”等“絲”字開頭詞組作為產品序列。不久前,公司發現“絲念”一詞已被注冊為商標,擔心繼續使用會構成侵權,便向九畹溪法庭咨詢。
洪凱有些拿不準,向宜昌中院專業法官請教后得知,二者商品領域不同,且茶廠并未用其作為產品名稱或宣傳語,故不構成侵權。
將這一“定心丸”告知茶廠負責人后,他來到法官工作室查看訴求登記——
有村民使用除草劑時損壞了鄰居的果樹,雙方發生爭執;有村民未經許可在他人承包經營的土地上建豬圈,對方要求賠償;還有村民將秸稈堆在道路中間,無法通行的村民請法官幫忙處理……
“不論大事小事,村民有矛盾愿意到這里來,說明大家知道遇事找法。這是信任我們,更是信任法治。”洪凱說,法官工作室永遠對群眾敞開大門。
去年4月,村民劉某雇村民文某采茶。文某前往茶園路上不慎摔傷,起訴劉某要求賠償。
受案后,九畹溪法庭邀請企業和縣、鎮兩級人大代表共同參與調解。
文某認為,自己為劉某做工而受傷,對方應賠償;劉某則認為,支付醫藥費已屬盡責,不應承擔額外賠償。
法庭工作人員從法理層面分析,二人未簽訂勞務合同,且文某是不小心摔傷,自身有一定過錯,只能要求劉某承擔部分責任。
企業和人大代表從情理上勸說,劉某家庭條件一般,支付醫療費時并未推脫,鄰里鄉親往后繼續互幫互助,豈不更好?
最終,雙方就賠償數額達成一致,順利結案。
這樣的“特別辦公點”,九畹溪法庭設立了不止一個。在漂流景區,有巡回審判點;在生豬養殖、煙葉種植合作社,有共享法庭……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他們的腳步就跟進到哪里。2023年,九畹溪法庭平均案件審理天數為9.66天,實現高效與實效并重。
山水之間一桿秤,星看準、砣看人;秤得人間煙火事,平和四季滿園春。
這是楊林堂鼓的一段唱詞,也是九畹溪法庭的初心。
“我們將繼續依法履職,以‘如我在訴’的意識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努力爭創‘楓橋式人民法庭’,守一方安寧、護一方和諧。”秭歸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駱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