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這段時間,我嚴格遵守校紀校規,好好學習文化和法律法規,積極完成了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改掉了自己的不良習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更加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好公民。”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啟明學校接受附條件不起訴矯治教育的小虎,于考驗期即將結束之時寫下了深刻的感悟。
小虎筆下流淌的感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印記,更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檢察院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工作成效的生動注腳。近年來,該院圍繞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涉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兩大方面,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參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全過程的優勢,出臺《丹江口市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分類施策,精準矯治,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干預工作上不斷創新,轄區未成年人犯罪率顯著下降。
丹江口市檢察院召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工作會議
檢察+專門教育,明確未成年人的行為邊界
在充滿誘惑與挑戰的青春十字路口,許多未成年人因法律知識的匱乏和法治觀念的淡薄,如同航行在無垠大海上的小船,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外界的暗流卷入歧途。
接受專門教育的小虎,就是在朋友“通話1小時,血賺150元”的利誘下,明知朋友為電信詐騙分子提供通話轉接服務,仍將手機號碼租借出去,導致被害人被騙3萬余元。
那一刻,小虎的心中充滿了悔恨:“我真的好后悔,貪一時小利,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審查起訴階段,考慮到小虎系從犯,無犯罪前科且積極賠償被害人并獲得諒解、認罪認罰等情節,該院依法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
這段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成了小虎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小虎被送至十堰市啟明學校接受系統的矯治教育,學習法律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培養生活技能、重塑心理健康……“年齡絕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無論年紀大小,違法都要付出代價。”小虎在啟明學校的感悟深刻而真摯。學習結束后,檢察官查收了啟明學校對小虎的矯治教育評價,小虎在考驗期內表現良好,矯治成功,檢察機關依法對小虎做出不起訴決定。
當考驗期滿,小虎以嶄新的面貌回到了家人身邊。“經過幾個月的專門教育,孩子現在回來很聽話,也不叛逆了,懂得感恩父母,現在孩子在一家面包店里打工學習烘焙技術,感謝檢察機關給孩子一次機會,這次寶貴的機會也給我們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在不起訴決定宣布現場,小虎父母動情地說。
專門學校的建成,為該院附條件不起訴幫教手段的提升注入了新的能量,也為罪錯未成年人實現實質教育公平提供了一條現實路徑。一年來,該院在專門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中貫穿始終的獨特地位,協同公安機關共將6名罪錯未成年人送至專門學校接受教育矯治,分級干預效果明顯。
丹江口市檢察院邀請心理咨詢師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檢察+心理疏導,打開未成年人的心靈窗戶
“生活是艱難的,但你是被愛的。”“當你無法控制局面,就專心想著眼前那些你愛的東西。”在該院心理輔導室內,小飛、小揚等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在OH卡牌上認真寫下了自己的團輔感悟。
小飛、小揚是兩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初中生,因一時沖動參與聚眾斗毆,該院根據《辦法》規定,安排他們參加檢察機關組織的臨界預防心理團輔。
在團輔中,心理咨詢師通過講述寓言故事引入話題“如何看待錯誤以及如何正視錯誤”,結合卡牌游戲,分析團輔中各位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因人施策,教授未成年人控制情緒和避免沖突的策略。
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小飛、小揚和小伙伴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懂得了如何避免沖突,保護自己和他人免受傷害。“這幾個孩子都是模仿型人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讓他們認清佞友,遠離是非。”活動結束后,檢察官和心理咨詢師一起為未成年人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授家長與處于叛逆期的未成年人如何有效溝通,緩解對抗情緒,引導未成年人向好發展。
“法律是框架,而心理干預是靈魂。”檢察官深知,單純講法律,并不能滿足青春期孩子的需求。2024年,該院立足《辦法》的落實,進一步推動分級干預工作規范化,結合罪錯未成年人行為性質、情節、危害大小等因素,將罪錯未成年人行為進一步細化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犯罪行為,明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教育機關分級干預工作職責,并在分級干預中引入心理教育工作者等社會力量。截至目前,該院聯合公安、教育等部門共開展分級干預活動20余場,為罪錯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輔導53人次。
丹江口市檢察院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罪錯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團輔
檢察+家庭教育指導,重建未成年人的社會化渠道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問題家庭。”讓罪錯未成年人更好更快回歸社會,做實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小五是一名閑散未成年人,偶然在短視頻App上看到了一則“找人做貼紙,日入500元+”的廣告,想賺點生活費的小五主動聯系了發廣告的“收單號”,“收單號”告訴小五,他只需購買熱敏打印機,每日打印發放的貼紙內容,將貼紙貼在汽車主駕駛的后視鏡上,一張就能賺0.7元,多貼多得。此后,小五開始從“收單號”處接單,并加入“發單群”。“收單號”每日將不同的黃色照片發給小五,并“手把手”教其通過熱敏打印機印制。
第一次,小五貼單600余張,要求結算工資時卻被“收單號”拉黑。小五在“發單群”中找到其他“收單號”來接單,這次他按要求貼單320張,獲利192元。嘗到甜頭的小五邀請朋友一起發放小卡片,他自己負責與“收單號”聯系接單,之后以每張0.55元轉包給朋友張貼。截至案發,小五共組織貼單8000余張,獲利6000余元,轉給朋友5000余元。
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深入剖析小五的犯罪根源,結合社會調查掌握的情況,發現其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與親情的疏離,小五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對其缺少關注,小五的日常生活都是跟隨爺爺奶奶。
針對小五父母監護意識不強的問題,檢察官采用“督促監護令+家庭教育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優勢,糾正小五父母“甩手掌柜”的教育觀,改善不良的親子關系。
秉持“懲治也是挽救”的理念,2024年9月,該院以小五和其朋友涉嫌制作、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提起公訴,法院判處小五和其朋友緩刑一年,并處罰金。
案件雖告一段落,但幫教的旅程仍未結束。宣判后,檢察官與法官、法律援助律師對小五及其監護人進行訓誡,在小五緩刑考驗期內,檢察官又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開展回訪幫教活動,與小五居住地的陽光未來安全員一道引導監護人認真履行職責,關注小五的心理狀況和交友情況,教育小五吸取教訓,遠離犯罪,快步回歸社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孩子犯錯就像是地里的莊稼生了病。”檢察官在回訪幫教后,談及家庭教育對分級干預工作的重要性時說,很多家長不是不想管孩子,只是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只能一味地縱容或者打罵,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教會家長如何做好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因地施策,給莊稼上藥捉蟲,加上家庭教育提升土地肥力,莊稼自然長勢良好,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