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人民法院根據實際需求,掛牌成立南城人才科技保障法庭,集中受理涉高層次人才、高科技企業和知識產權民商事案件,明確以“平等保護、精準服務、規則探索、專業審判”為目標,推進人才和科技企業“司法服務保障一件事”改革,服務保障創新企業培育壯大和創新創業人才集聚,有效回應新質生產力新命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司法服務與保障。
協同聯動,構建“專精特新”司法保障網絡
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浙西南地區工業發展的重要集聚中心,是工貿業綜合發展與人居環境優越的麗水新城區,也是中國經濟營商環境十大創新示范區,正成為麗水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引擎。
2022年7月,人才科技保障專業法庭在麗水經開區揭牌成立,作為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1+8+N”人才科技司法服務保障機制的重要“1”環,蓮都法院發揮領頭雁作用,持續建強人才科技保障法庭品牌,為加強“三支隊伍”建設打造“縱向見底、橫向到邊”的保障網。
南城法庭建立專業化審判團隊,同時吸收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參與調解,重點關注涉訴企業法律需求,對轄區典型涉企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圍繞涉人才、涉企業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知識產權侵權后的救濟路徑等常見問題,分析糾紛產生原因及存在的法律風險,經常性開展案件回訪跟蹤,制定《人才科技型企業法律風險問題防范指引》,這不僅讓當事人受益,法官也精耕細作以專業化保障人才和企業發展。
法官走訪人才科技企業并發放《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問題指引》。
“我們對業內的情況很了解,一定盡力協助法院調處糾紛。”某行業協會負責人在“涉科技企業專家調解團”成立儀式上表態。去年3月,針對行業特征明顯、類型較多的糾紛,蓮都法院通過“法院+專業組織”的模式整合商會協會、金融保險等組織機構共同參與調解,為閥門、汽摩配等年產值超200億元的產業集群提供在線調解或專業咨詢,實現更多糾紛提前預防、業內化解,促成人才和科技企業案件調撤率高于50%。
麗水半導體產業、中醫藥大健康等生態工業主導產業已組鏈成群、加快集群成勢,市場治理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高漲。
“法庭+”協同化解矛盾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南城法庭深化“人民法庭+部門共建”的協作模式,聯同經開區黨政辦、司法分局、區檢察院等單位組成“浙麗經開法治管家百人團”,打通政企銜接通道,聯動解答了企業關于購買工業用地、高層次人才補貼等問題216個,引導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加強保護,保障“風清氣正”創新創業環境
品牌是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創新是品牌的新質生產力。
2022年5月,蓮都法院獲批蓮都區、青田縣、縉云縣轄區內知識產權行政案件及訴訟標的額在500萬元以下(不含本數)的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一審管轄權,南城法庭負責此類案件辦理,發揮集中專門審理優勢,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整體效能。
作為浙江的綠色屏障,麗水山地特征帶來清澈水源、清新空氣、安全土質,有著生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麗水山耕”作為全國首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地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自2014年創建以來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全國振興樣本。
2023年4月,蓮都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黃玉香承辦了侵害本土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的刑事案件及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并開展示范庭審,判決11名被告人罰金合計38萬余元,促成民事賠償280余萬元,嚴厲打擊了商標攀附、仿冒搭車行為,為“麗水山耕”等地理標志商標保護、區域品牌資源實現生態價值的有效轉換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這不僅讓侵權者付出法律代價,更重要的是以嚴格公正的司法樹立鮮明導向,讓保護創新、保護知識的理念深入人心。”黃玉香說。
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需要多方共同參與,10余項法院與行政協同保護機制,不斷促成專業法庭與相關職能部門“雙向奔赴”。比如,聯合麗水經濟開發區市監局、司法局等部門搭建起知識產權協同治理保護機制,在案件協作共商、數據協同共享等方面開展協作;與市監局等部門針對轄區“一件代發”侵權糾紛開展聯合行動,將涉及60余家企業的4名法定代表人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通過“法護知產”應用發起數據協查、聯合懲戒等協作15次,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提質增效。
集中銷毀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罰沒物資。
既要“治已病”也要“防未病”。蓮都法院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案件源頭治理,多方位、多渠道調研,厘清已成訴案件背后可能引發的潛在糾紛風險,摸清制約創新主體知識產權保護的堵點卡點問題,為行業協會、企業提出切實可行的法律風險防范建議;此外,針對侵權假冒易發多發的領域、批量維權多發、小商戶侵權易發等問題,向相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提出在企業注冊登記、變更注銷等內容上加強前端防范,強化規范經營,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共同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
優化服務,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生態
“多虧了法院,沒有你們,我們這個事情就很難解決了,這既維護了我們的合法權益,也給了我們很大信心。”原告和被告企業都向蓮都法院表示了感謝。兩科技企業因對合同履行有爭議,遲遲無法推進項目進展。根據相關行業特點,法官多次實地勘察,組織當事人當面溝通協商,并就付款、驗收等環節靠前一并組織調解,最終擬定調解方案,避免次生糾紛發生,促成兩科技企業重建信任。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蓮都法院聚焦“讓人才有感、讓科技受益”目標,主動把依法保護勞動者、人才和企業落到實處。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核心競爭力本質上就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南城法庭庭長徐晨璐說。當前,企業與高層次人才、技術員工間的勞動爭議等矛盾糾紛較多發,企業、勞動者對司法服務保障的需求都很高。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因經營不善,無力及時支付員工工資,該企業的勞動報酬糾紛系列案涌入法院,法庭引導勞動者通過人才科技保障中心共享法庭處理案件,由法官指導調解員對勞動關系事實與欠薪金額進行核實,確認雙方意愿,通過指導前置,涉28名員工的系列糾紛“一攬子”化解。針對辦案中發現的企業要求勞動者“先簽離職表后領工資”等不規范簽署勞動合同問題,法庭聯同市場監督管理局、勞動監察等部門上門走訪約談,做出風險提示,避免衍生矛盾發生。
法官組織調解人才與科技企業的勞動報酬糾紛系列案件。
以產聚才效應凸顯,重點項目紛紛落戶,產業升級蹄疾步穩,處處迸發勃勃生機,“如何用更貼心、更專業的服務為人才和企業發展雙護航尋求‘最優解’,是法院以司法之力提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黃玉香說。在南城人才科技保障中心,一場勞動者和企業的對話正在進行中,蓮都法院立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共生共存關系,推動雙方進行理性對話和溝通,選擇更優方式解決矛盾,指引雙方順暢化解糾紛。一起涉案金額達百萬元的人才與企業勞動報酬糾紛中,法院研判后積極與轄區黨委協作,幫助涉訴人才辦理相關補貼,案件順利調解,既避免科技企業陷于經濟困境,也讓人才感受到司法關懷,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今年4月,南城法庭助企團隊前往鄉鎮集市,為商戶開展專題性普法。“現在有很多的末端銷售者是個體工商戶,這類銷售者可能對法律知識了解較少,對侵權行為認識不夠,對違法后果承受能力較弱,因此我們定期給他們開展普法講座,為他們答疑解惑。”徐晨璐介紹說。
據了解,近年來,蓮都法院以一站式解紛機制為抓手,強化府院聯動開展座談會,針對性地成立調解團、服務團等,深化法律咨詢和答疑服務;院領導帶隊與企業家代表、科技企業召開“面對面”座談會;圍繞農產品、旅游等地方特色產業,開展“菜單式”普法,提供法律指導和法治服務;依托轄區共享法庭,開展調解指導、在線訴訟、巡回審判、普法宣傳等司法服務,以專業服務為基層治理提效增能;開展巡回審判,組織庭審觀摩,發放法律風險防范指引,向企業或主管單位發送風險提示等,為人才、企業提供最高效、最貼心、最有感的司法服務。
“我們要全力維護勞動者權益和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共贏,切實為企業、人才提供有效保障,為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地見效保駕護航。”黃玉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