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連全局,小事連民心。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以來,江蘇政法系統堅持需求引領、問題導向,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著手,把影響群眾生活的小案件破了,把關系群眾利益的小事情辦好,立足職能以人為本做好服務工作,通過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贏得群眾好評。
查辦“小案件”——
鐵拳維護民利
“真的太感謝你們了,沒想到我這400多塊錢的小事,你們還放在心上,處理得這么及時!”
4月9日,南通市通州區三余鎮紅專村村民徐永芳專程趕到三余派出所,贈上一面“神警雄風破案神速”的錦旗,感謝民警幫助其找回丟失的手機,并挽回被盜刷的400余元損失。
宿遷、淮安等地緊緊抓住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小案件,破小案、促穩定。他們落實破案責任制,要求民警“小案不小看”,積小為大;他們實行責任倒查制,要求民警盡職盡責,為民破案。
為守護好群眾“錢袋子”,常熟市公安局練塘派出所“練塘反詐”抖音直播團隊應運而生。每日18時,練塘派出所內,反詐先鋒隊辦公室的燈光都會準時亮起,一場特殊的直播開始。
由兩位資深民警和三位特長輔警組成的團隊,以生動的案例和有趣的橋段,通過聊天互動、雙簧表演、脫口秀等靈活多變的方式,向“抖友”們娓娓道來。
自2月下旬開播以來,這個“干貨滿滿”的直播間“粉絲”持續增加,已然成為轄區群眾茶余飯后一個熱點話題。
民生利益無小事。鹽城市公安局組織社區民警深入社區,走到群眾身邊,開展反詐宣傳活動。行動中,民警逐樓逐棟、挨家挨戶發放反詐宣傳手冊,為群眾答疑解惑,講解電信網絡詐騙的特征、手段及識別方法,用宣傳教育提升群眾反詐意識,緊緊捂住“錢袋子”,筑牢防范網絡電信詐騙“防火墻”。
鎮江市公安局丹徒分局高資派出所結合“藍劍”“閃電”等專項行動,全力開展民生案件攻堅,破獲侵財性案件占破案總數的86%,追回發還被盜財物價值60余萬元。
提供“小服務”——
深情回應民需
在蘇魯交界處的東窩子村,綠油油的麥田里,緣何出現深達數十米、面積超2萬平方米的深坑?3月19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班莊鎮東窩子村,一場由江蘇省檢察院主辦、連云港市檢察院、贛榆區檢察院和山東省臨沭縣檢察院共同承辦的特殊普法直播活動正在舉行,當地數百名村民受邀參加。
精準的普法是為了預防和減少犯罪發生,營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今年,省檢察院將“精準普法月月行”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各地檢察機關立足區位、“各顯神通”。3月以來,全省檢察機關開展精準普法300余次,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企業、校園……努力將法治的陽光灑向每一個角落。
實干為民,服務為先。
江蘇省司法廳組織實施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健全村(社區)“法律明白人”遴選、培育、使用制度,從村干部、村婦聯執委、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村民小組長、退役軍人中遴選優選,為全省每個網格培育1名“法律明白人”。
常州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在建制鎮(街道)派出所建設綜合服務窗口,梳理下放一批戶政、出入境、車駕管等高頻服務事項,讓群眾不出鎮(街道)即可就近辦理相關服務事項。
4月19日至23日,蘇州市司法局安排工作人員攜帶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和整套管理設備走出機關、走進基層,前往張家港、常熟、昆山、太倉、吳江等地,主動為465名領證人員進行上門頒證,以貼心周到的舉措和增值服務切實讓群眾“少操心”“少跑腿”,收獲了一致好評。
在全省監獄執法服務窗口,便民利民為民的暖心服務隨處可見:江寧監獄加強政務服務“一站式”窗口建設,在會見室設置獄務咨詢臺,安排監獄領導、監區領導及業務科室民警前置會見室,為服刑人員親屬提供政策解讀和獄務咨詢等服務;南京女子監獄在會見室設置愛心區域,方便前來會見的老人、孕婦、兒童休息候見;浦口監獄優化獄務咨詢電話接聽機制,提供“一站式”咨詢服務;龍潭監獄互幫共建民警協調解決夫妻雙方都在服刑的罪犯子女就學問題。
化解“小糾紛”——
真誠增進民情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趨多元是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普遍難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型矛盾也層出不窮。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住無錫市東港鎮春風村的徐阿興與李大同成了鄰居。那年,李大同在自家屋前種下一棵香樟樹苗。二十年過去了,小樹苗長成繁盛大樹。冬天,徐阿興家的前屋和房前空地都被籠罩在樹影中,久不見光的濕冷對徐阿興老人來說特別難熬,“還我‘陽光’。”
“一天里就只能見到半個多小時的陽光。”今年3月初,在多次協商無果后,徐阿興將李大同起訴至錫山區人民法院。他請求法院制止其侵權行為,清除香樟樹蔭。
錫山區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后,將案件分流至駐院人民調解工作室。為進一步了解事情真相,錫山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唐潔與兩位村民所在地的網格員取得聯系,了解到糾紛緣于鄰里間長期存在摩擦,而“香樟樹”成了導火索。
3月25日,庭長唐潔和調解員華小勤一早趕到春風村。經法官、人民調解員、村調解主任和網格員四方聯動,以“和”為貴,雙方協商一致,決定在冬季來臨前修剪枝葉減少樹蔭,由村委具體實施。至此,困擾83歲老人徐阿興多年的“陽光權”糾紛,終于得以解決,徐阿興長舒了口氣。
“為老百姓解決糾紛,一定要去現場,要用貼近老百姓的語言和方式去理解他人、幫助溝通。在這個案件中,我們聯系了村委調解主任和網格員,他們給了很大幫助。錫山法院圍繞網格工作和訴調對接設立的機制‘紅利’得以顯現。”唐潔深有感觸地說。
整改“小問題”——
公信贏得民心
開門問策,問計于民。
江蘇政法系統堅持“開門搞整頓”,樹立民生優先導向,聚焦回應百姓對權益保護、公平正義的新需求,通過召開懇談會、評議會、座談會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和意見建議,分類歸納,列出問題清單,細化完善整改措施,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和期盼。
請群眾評判、讓群眾打分。徐州市充分發揮全市2.6萬名網格員“宣傳覆蓋面廣、掌握信息快”的作用優勢,通過網格員手機端“社會治理網格通”APP“面對面”征詢群眾對政法隊伍的意見建議,實現了“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同教育整頓工作的有機結合。
蘇州司法行政機關把“立法民意直通車”開到群眾中去,在全市村(社區)設置2400塊“立法意見征集”桌牌和100余個“立法意見征集箱”,持續提升群眾在立法工作中的參與感、獲得感與主人翁意識,確保民意“有生命”,征集“有效果”。
“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揚州市邗江區檢察院將認真執行‘三個規定’,對于干預司法、打探案情的,將堅決拒絕并如實記錄報告,人民群眾可以通過12309服務熱線和中國檢察網等渠道了解案件進展情況,歡迎社會各界予以監督。”3月24日,揚州市邗江區檢察院為全體檢察人員量身定制的“三個規定”視頻彩鈴上線,讓每一次呼叫等待都成為監督。
一枝一葉總關情,最是“小事”顯擔當。“小事”折射形象,“小事”反映作風。江蘇廣大政法干警將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中涵養初心、踐行使命、錘煉本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并辦好涉及群眾利益的每一件小事,以小見大、聚少成多,讓群眾滿意。(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