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仲裁委員會正在準備一份遞交給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咨商報告”。此前,上海仲裁委員會獲得該機構特別咨商地位,成為全球第一家獲此殊榮的仲裁機構,也成為上海推進涉外法治建設打造“三大高地”的最新成果。
近年來,上海錨定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即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重要使命,積極打造涉外法治建設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數智高地”,為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為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規則體系發出中國法治強音。
“‘五個中心’建設是上海增強‘世界影響力’、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屬性、釋放‘國際大都市’魅力的基礎性支點,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是‘五個中心’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是上海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所需。”上海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吳堅勇說,近年來,上海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謀劃推進涉外法治建設,致力于打造符合上海“氣質”和“格局”的涉外法治新生態,并努力打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涉外法治建設“上海樣本”。
打造創新高地
苗麟是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幾場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標準制定研討會上都出現了他的身影……
他說:“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迅猛,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注入全新動能。參與相關標準制定,既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內行業的前沿信息,也有利于把相關國際慣例引入國內,讓中國標準更好地體現‘國際范’?!?/p>
據悉,今年4月,上海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措施》,并成立了全國首個外商投資企業標準化協作平臺。而這正是上海推進涉外法治立法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和平臺創新的縮影。
在立法創新方面,上海主動參與全國性涉外立法,如交通運輸部修訂的《國際海運條例》;直接制定了多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塊頭”基礎性涉外法律,如全國首部“促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地方性法規、全國首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外商投資條例”;同時依托中央賦予浦東新區法規立法權,推出諸多“小快靈”的涉外立法,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商事調解規定》等。
在制度創新方面,上海主動對接CPTPP、DEPA等貿易協定,制定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相關規則指引;在“準入”方面,上海率先探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此外,上海臨港新片區加快在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信息快捷聯通方面大膽探索,形成突破性制度創新案例138個,其中全國首創70個;上海自貿區則率先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在機制創新方面,上海不斷健全涉外檢務和涉外審判工作機制,確保“司法程序質量指數”位居全球城市前列;積極創新境內外警務協作和出入境管理服務機制,為國際交流營造平安穩定的發展環境;創新實施一系列穩外企、穩外資工作機制,以卓越法治政府建設護航涉外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此外,上海對接國際規則、兼容國內外法律,有效保障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安全,并創新多項跨境數據流動、離岸金融等機制,提升國際化法治化核心競爭力。
在平臺創新方面,上海通過科學規劃,在臨港新片區、前灘中央生活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區塊打造國際組織集聚區,配套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整合涉外法律服務業務。此外,寶山區創設了首家“法律+科技+調解”商事調解中心;臨港新片區還擬打造國際商事調解院、“一帶一路”國際法律交流中心等涉外法治平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海涉外法治建設盡管起步早、視野廣、舉措實,但依然需要持續創新,以更多的新舉措、新樣本、新經驗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并固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樣本?!鄙虾J兴痉ň贮h委委員、副局長劉言浩說。
構筑人才高地
近日,上海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委依法治市辦和市司法局聯合舉辦了上海涉外法治工作隊伍專題培訓班。據悉,如此高規格的涉外法治隊伍培訓在全國省市層面尚屬首次。
近年來,上海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在全國率先制定新時代上海法治人才培養五年規劃,并辟出專章對“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作出專門部署。
在“培育”層面,上海相繼構建校內外、域內外和海內外三大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其一建成10個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其中7個入選國家級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其二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與蘇浙皖三地共建長三角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聯盟;其三廣泛創設境內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渠道,加快實現國際化接軌。
在“集聚”層面,上海全面形成“引進來”的人才集聚效應,一方面通過打造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外灘法律服務集聚帶、南京西路-蘇河灣國際法律服務集聚帶等區域平臺,以開明的發展環境吸附人才;另一方面陸續出臺諸多涉外法律服務領域的發展政策,以優異的政策環境廣納人才。
在“保障”層面,上海通過盤活資源、專辟資金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一方面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盤活外事資源,保障涉外法治人才“走出去”“培養好”;另一方面出臺經費保障政策,免費資助境外學歷教育或短期培訓,對高端緊缺引進人才給予補貼獎勵。
上海市委依法治市辦秘書處處長鐘冰松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法律人選擇在上海‘登岸’,和一大批優秀的國內法律人一道為上海涉外法治建設貢獻磅礴力量,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執業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向世界傳遞上海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城市形象。”
鑄就數智高地
近日,上海律協舉辦“擁抱數智時代——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師歡迎的法律科技產品大賽”頒獎大會,其中,上海功承瀛泰律師事務所榮獲“數字化律師事務所創新先鋒”稱號。
“我們利用開源數據庫和法律實務經驗數字化,搭建起了共享共融的數字底座,為涉外法律服務提供數智賦能。”該所主任陳柚牧說。
誠然,“數字革命”給上海涉外法治建設帶來“公正與效率”的巨大變革,為法律服務的跨國合作騰挪全新空間。去年11月,上海市委辦和市府辦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上海法律科技應用和發展的工作方案》,并將涉外法治領域的法律科技應用列為重點之一。
記者注意到,在打造數字底座方面,上海依托“數字法院”“數字檢察”和“智慧公安”建設,將海量的司法辦案數據解構成無數可供應用的數據點,為涉外法治提供強大數字底座;同時,多個律所和涉外法治機構與國際數據公司合作,打造涉外法律服務數字底座。
在涉外法治場景應用方面,上海鼓勵涉外法治機構立足實際,申報場景應用,激發涉外法律人的聰明才智。據悉,上海法院在涉外審判中實現了電子質證“隨講隨翻”、法律法規“隨講隨查”以及同類證據的實時比對;上海市司法局研發“輔助立法應用場景”,有效提高涉外立法質效;律所、仲裁、公證等機構紛紛研發應用場景,助力法律工作者快速查詢國際法律規則、應用AI技術“代擬”法律文書……
與此同時,上海建成“東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務中心”,點點鼠標即可查詢目標國的法律法規;研發啟用“商事糾紛在線視頻調解系統”“電子簽名系統”和“在線仲裁立案系統及遠程仲裁庭審平臺”,并探索采用遠程視頻方式為海外中國公民提供公證服務。加強與國際組織、國外司法部門及科研機構合作,推進大數據的標準化建設,并配套建立數據隱私保護和算法審查制度。
“上海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正處于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進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好上海服務國家戰略的定位優勢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全球影響力,走出一條具有上海辨識度的涉外法治建設之路,以更加公平優質的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高水平對外開放。”吳堅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