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時,駐守在浦東機場T1航站樓的楊健康和組員們準時到崗,等待重點地區返滬人員的到來。這是他們駐場以來的第五個通宵。
面對境內境外防輸入雙重考驗,浦東進一步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嚴控措施,3月6日14時全面啟動“機場24小時駐點值守”接送境外來滬返滬人員居家隔離工作,確保從入境登記到分流接送,再到居家隔離,環環相扣,形成閉環。目前,浦東已組織近千名工作人員投入防疫一線,做好機場駐守及多個隔離點的服務保障工作,全力守護好上海“東大門”。
守好旅客到達關
如何在機場把人接好?浦東第一時間召集了160余名機關干部、50名公安干警、55名公交大巴司機快速到崗,迅速形成了“總指揮—總聯絡—駐場指揮—駐場工作組”的組織運行體系,按照三班兩運轉輪值方式滿負荷運作。
“您好,我們是浦東新區的工作人員,需要您填寫一下《重點國家入境人員登記表》。”在駐點的登記區域,楊健康和同事首先會和抵達的旅客溝通,了解其居住地、打算采用哪種交通方式離開等事宜。
信息登記完畢后,轉運離開的步驟同步開啟: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旅客如果有私家車接,工作人員會將旅客一路送到車輛旁,核實車牌、接車司機信息后,和所在街鎮聯系,告知他們旅客預計到達的時間,入境人員到達目的地后,所在社區接收人員匯報確認,實現工作閉環。
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但原計劃搭乘公共交通的旅客,浦東會安排專車、專人集中接送到家。跟車工作人員需要核對確認乘車人員名單,根據行車路線第一時間依次與相關街鎮聯系,通知做好接人準備,將入境人員護送到居住地后,跟車工作人員與居住地工作人員交接確認,實現工作閉環。
3月11日凌晨,一輛大巴接上2名旅客后,依次前往周浦與濰坊新村兩地。與此同時,2個街鎮的對接人員早已在下車點等候,帶領每名抵達旅客安全回家隔離。
護送結束后,工作人員將對大巴采取“一趟一清掃,一趟一消毒”措施,一條防疫閉環就此成型。
為做好機場駐守,浦東全區都被動員起來。區委組織部第一時間組織了由政法委、教育局、人保局、規劃資源局、法院、檢察院等部門機關志愿者力量,區商務委盡最大努力籌措防護物資,包括按二級防護等級準備醫用防護服、口罩、護目鏡、手套、消毒水等,區建交委組織協調接送大巴和司機共20輛55人,區委黨校則建立了機關志愿者服務“大本營”,精心安排志愿者食宿、車輛消毒等保障工作。
無縫銜接落實居家隔離
境外來滬人員回到家后,后續的社區管控和服務工作隨即啟動。
3月10日18時許,花木街道聯洋第五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晨敏正在忙著安排社工、聯絡民警與醫生,準備前往小區門口接收境外返滬人員。
在過去的18個小時中,張晨敏與社工、物業、社區民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已經接收了3批境外返滬人員。作為上海對入境重點旅客“閉環”管理的末端,張晨敏要負責境外返滬人員從小區門口到自己家中的環節,并監督、服務其度過14天的居家隔離。
“一般提前半個多小時,我們會接到城運中心打來的電話,隨后我會和跟車志愿者聯系,確定抵達小區的具體時間,再組織人手前去接應。”張晨敏說。在這半個小時內,她要安排2名社工,并聯絡社區民警、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到場,組建一支陣容齊全的接應小隊。
境外返滬人員到達小區后,接應小隊首先會與跟車志愿者核對人員信息,無誤后簽署簽收單。隨后,境外返滬人員要掃描二維碼線上登記相關信息,并加入小區自建的重點地區返滬人員群,測量體溫后由接應小隊陪護直達自己家中。
前腳將他們送回家,物業工作人員后腳就要忙碌起來,對所經過的樓道、電梯進行消毒。在接應工作中,居委與物業制定完備的預案,并聯動開展工作,力爭為居民提供安全的環境。如果是凌晨抵達,為了避免影響返滬居民休息,社區民警、醫護人員會在白天上門開展相關服務。
在境外返滬人員14天的隔離觀察期內,居委物業會組織專門人手,為其提供生活保障服務。快遞、外賣會送到他們家門口,再通知他們“無接觸”式的簽收,生活垃圾則在每天7時定時收集、統一處理。
“我們還配備了專業的涉外社工,可以用英語提供服務。他們實在忙不過來的話,我們也會使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進行交流。”張晨敏說。如今,她的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隨時準備好接收境外返滬人員。
目前,浦東大部分街鎮已建立由外籍人士、居委干部、物業管家、業委會召集人、洋委員參與的境外人士居家隔離關懷服務機制,鼓勵外籍志愿者參與防疫宣傳、門崗值守、矛盾化解等工作,做到語言溝通無障礙,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務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