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時而動、順勢而為者,方能乘勢而上、聚勢而強。
2022年7月,作為法律服務高地“樣本工程”的長春智慧法務區揭牌運行。在各方的支持幫助下,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為參建方,推動建成了長春知識產權法庭、長春互聯網法庭、長春環境資源法庭、長春破產法庭、長春金融法庭、長春國際商事法庭六個專業法庭。在“六庭”建設中,突出“創新發展”的金字招牌,持續釋放專業法庭的司法審判效能,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工作“再升級”,讓長春智慧法務區成了吉林法院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新高地”。
“新”字引領
護航新質生產力
長春知識產權法庭以保護創新為使命,充分發揮東北地區首家知識產權法庭的“主力軍”作用,突出“跨域集中管轄”“飛躍上訴”等制度優勢,為吉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知識產權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依法審理“中科發5號”水稻“套牌”侵權案中,被告前郭縣某種業公司、某農資商店為商業目的,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生產、銷售“中科發5號”植物新品種繁育材料,構成侵權。長春知識產權法庭綜合考慮涉案植物新品種權的類型,以及種業公司、農資商店的經營規模、銷售價格、侵權行為性質、情節以及原告五常某種業公司為維權的合理支出等因素,依法判定賠償數額為15萬元,有力打擊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的行為。該案例入選人民法院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15件典型案例。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保護創新就是服務加快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兩年來,長春知識產權法庭健全批量訴訟發現機制,推進案件協同審理,促進裁判標準統一,在“喜之郎”商標侵權、“伊利”壟斷糾紛等案件中,長春知識產權法庭深化落實“三省一區”跨域協同保護機制,與哈爾濱、大連等地法院協作,助力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加大對“元盛居”“鼎豐真”等“老字號”的司法保護力度,懲治“傍名牌”“搭便車”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主動對接“獨角獸”“瞪羚”等科技創新企業,“上門問需”“精準施策”,對企業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為其提供了充分的發展保障。2024年,長春知識產權法庭共受理各類案件917件,結案率達97.16%。辦理的涉美盛農資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入選全省法院服務企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典型案例和全省法院民商事審判十大典型案例。
“智”字賦能
提供在線優質服務
長春互聯網法庭應時代之需、融科技之力,構建“互聯網+”智能化新型審判體系,依托大數據、區塊鏈、“智匯卷”系統、大數據可視化平臺等,為群眾提供了全鏈條、全智能、全口徑、全方位的在線訴訟優質服務。長春互聯網法庭自成立以來,共收案4972件,結案4923件,結案率達99.01%,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36.18天。
在一起相鄰權糾紛中,原告沈某與鄰居徐某因房屋邊界問題發生爭執。徐某將監控視頻“斷章取義”剪輯后上傳至某短視頻平臺。短時間內,大量網友跟風發言,矛頭指向“00后”小伙沈某。
網絡侵權的證據存在易滅失、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及時固定證據是審理案件的關鍵。為了能在這場“賽跑”中贏得先機,長春互聯網法庭法官及時應用“智匯卷”系統,在開庭前組織雙方當事人異步質證,及時對案涉短視頻的關鍵畫面、閱讀量、評論數據等進行固定,為后續審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綜合認定案件證據后,長春互聯網法庭依法判決被告就侵害原告名譽權的行為在其短視頻賬號上公開向原告道歉,消除對原告的不良影響,為該案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長春互聯網法庭以科技賦能法治,持續加強“互聯網+”智慧法院建設,全面銜接網上立案、在線繳費、云端調解、電子送達、異步質證、線上庭審等“云上”審判環節,確保當事人“一次都不用跑”。
長春互聯網法庭還積極參與綜合治理,深化“府院聯動”機制,聯合市委網信辦、網安辦啟動新“網”行動,共同打造了依法治網先行示范區,以司法力量助推網絡空間治理;攜手杭州、北京、廣州等地的互聯網法院,以及成都、蘇州兩地的互聯網法庭,聯合簽署了全國“3+3”合作框架協議,就網絡糾紛治理等法律問題共商共議、共建共享,推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互聯網司法“吉林經驗”;與長春市人民調解員協會、市互聯網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創建了“黨員+調解員”工作模式,構建了多元解紛、多方聯動的涉網糾紛治理格局。
“護”字衛航
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長春環境資源法庭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保護優先、修復為主,圍繞自然資源和生態要素開展了跨地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司法保護工作。
在推進河湖治理和保護方面,長春環境資源法庭在松花江流域、鴨綠江流域、松花江三湖自然保護區、圖們江、東遼河等區域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環境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機制。其中,跨省聯合3家中級人民法院簽署了《鴨綠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實現了鴨綠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一體化保護。此外,與長春市河長辦公室等部門共同建立了“四長”協作機制,聯合開展巡河、護河工作;聯合長春市農業農村局共建了“長春市漁業資源生態修復增殖放流基地”,現場放流5萬尾魚苗。
為在全域加大對破壞黑土地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保障糧食安全,長春環境資源法庭指導管轄法院依法審理了破壞黑土地刑事案件72件,判處被告人198人,判處被告人承擔罰金、永久性損害賠償金、懲罰性賠償金共計293萬元,修復受損黑土地1萬余畝。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原則在治理方式層面的具體體現。
長春環境資源法庭與長白山管理委員會等單位攜手創建了“長白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切實保護了長白山地區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增強了水源涵養能力,鞏固了長白山森林生態屏障;與10家單位共同建立了長春市環境治理司法協同中心,研究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罰無許可證處置危險廢物行為的法律適用等問題;與長春市生態局等聯合簽署了《關于落實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強化對污染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行刑責任銜接,避免了因疊加評價加重違法行為人的責任。
生態環境修復執行監督是落實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的“最后一公里”。長春環境資源法庭探索建立了環境資源案件“四合一”工作機制,通過執行法官參加環境公益訴訟或含有修復內容的案件合議庭等方式,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修復判項的明確性和可操作性。長春環境資源法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就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生態環境刑事犯罪和公益訴訟案件,建立了生態修復適用林業碳匯賠償機制,指導管轄法院積極采取修復性司法舉措,建立了20個生態修復基地,促進了受損生態環境及時、科學修復。
“破”“立”并舉
助力企業煥發生機
審結破產案件192件,累計盤活資產54.41億元,化解債務115.02億元,釋放土地5.21萬平方米,妥善安置職工2395人,讓2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脫困重生,推動9家破產企業高效出清……
2024年,長春破產法庭用一組組數據,展示了破產審判中“破”與“立”的辯證關系,揭示出“破”中有“進”的奧秘。
一年來,長春破產法庭充分發揮破產保護和挽救功能,合理運用預重整、自行和解、破產重整等制度,幫助企業化解債務危機,對有價值的危困企業進行挽救,使多家企業重獲新生。
某集團作為吉林省經濟布局中的重要企業,近年來因受多種因素影響,經營發展陷入困境。為整體化解該集團及下屬企業面臨的債務風險,長春破產法庭通過“現金清償+政策性貼息權益+債轉股+信托計劃受益權”等方式,累計為該集團化解債務250余億元,盤活資產約45億元。
該案作為吉林省首例適用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的典型案例,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解決大型集團企業破產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審理經驗與審理模式,入選了2023年度全國十大破產經典案例。
為進一步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長春破產法庭設立以來,以打造“專業化、規范化、數字化”一流破產法庭為目標,緊扣“公正與效率”這一主題,持續提升破產審判工作水平,為助力東北經濟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長春破產法庭充分利用重整制度的拯救功能,保留上市公司這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稀缺資源,妥善審理中通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長春破產法庭啟動了重整“搶跑賽”,僅用48天便審結了案件,不僅保住了270名職工的“飯碗”,更保障了1.24萬名中小股民的權益,在化解“退市”危機的同時,有效增強了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通過“預重整+重整”的方式,長春破產法庭僅用時53天,便高效審結了國能吉林龍華熱電股份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不僅將“司法溫度”傳遞到千家萬戶,穩定了2300余名職工的就業,也對助力省內能源產業體系調整、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公平高效化解債務糾紛,長春破產法庭以規范化為依托,發布了東北三省一區首份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指引,幫助“誠實而不幸”者重拾生活信心,為個人破產立法提供了“長春樣本”。
“實”字發力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是“國之大者”。長春金融法庭堅決守牢金融安全底線,自成立以來,制定了優化金融法治環境等相關措施17項,共受理各類金融案件1595件,審結1511件。其中,金融借款、信用卡、保險合同、票據、擔保合同糾紛案件占比80%以上,該法庭以有力舉措化解了金融風險。
“此次調解的18起案件,涉及上市公司和全國各地的多名投資者,案情復雜,社會關注度高?!痹谝慌C券虛假陳述案件中,長春金融法庭攜手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在案件辦理中注重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充分聽取投資者的意見和訴求,積極引導上市公司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促使其主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規范經營行為,為投資者挽回了經濟損失,進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場的法治化水平。
為推動金融領域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長春金融法庭引入了省金融消費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等5家調解組織,特邀4家社會化調解律師事務所及33名調解員入駐,積極構建多元解紛格局。
長春金融法庭還指導長春市南關區人民法院建立了“法治金安訴前金融糾紛調解中心”,推動朝陽區人民法院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了“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中國金融消費糾紛調解網”雙平臺的數據互換。
在2024年5月15日第六個“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投資者教育基地與投資者司法保護綜合平臺上線儀式在長春金融法庭舉行,致力于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加專業、高效、便捷的司法保障。
“合”字為先
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以高效的司法服務體現了審判的中國速度,讓人信服!”長春國際商事法庭審理的一起承認韓國法院判決案件,從立案到結案僅用了30天,身處國外的當事人發來感謝信予以高度贊揚。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深刻把握新修訂法律法規的時代背景和功能作用,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著力打造涉外審判示范地和優選地,以優質審判助力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出臺了《關于跨境電子商務糾紛審理流程(試行)》,搭建了“一站式”解紛電子訴訟平臺,跨境電商巡回審判點在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正式設立,為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延邊大學簽署了《域外法查明合作備忘錄》,助力涉外、涉港澳臺審判專業化、體系化;撰寫了關于涉外商事風險防范的司法建議,引導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防范風險……2024年,該法庭審結涉外、涉港澳臺等案件197件。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還深度運用數字智慧法庭,突破地域壁壘束縛,打造了“131網絡智慧工程”,通過法庭官方門戶網站,為涉外案件當事人提供網上立案、案件查詢、訴訟費繳納等全流程快捷高效的訴訟服務。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
“我們的法官全部具備碩士研究生學歷,1人擁有博士學位,兩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15年以上,能夠熟練運用中、英文作為工作語言。”長春國際商事法庭庭長介紹。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始終堅持人才隊伍培育,與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簽訂了《涉外法治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共建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獲評吉林省卓越人才培養校外實踐基地;推行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機制,聘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教授為國際商事專家,為進一步打造涉外商事糾紛優選地儲備了專業力量。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未來,長春智慧法務區六個專業法庭將持續推進法庭高標準建設、高效能運轉,全面提升專業法庭的輻射帶動能力和司法服務水平,為打造長春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提升我省區域發展核心競爭力、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