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黑土無垠。2024年,立足吉林省鮮明的文化特點,全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律監督的職能作用,全面落實省委關于“要進一步厚植歷史文化情懷、精心守護吉林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的部署要求,扎實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工作,為璀璨的文化和文物遺產提供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修繕滿族文物,助力重現風采。“先有烏拉后有吉林”,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歷史悠久,是我國滿族的發祥地之一。2008年,該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該鎮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建筑群——烏拉三府”存在房屋破損、周邊易燃物品未清理、古樹保護不到位等問題。吉林市龍潭區人民檢察院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督促監管部門依法履職,開展了一系列司法保護工作。在檢察機關的推動下,“塵封多年”的“烏拉三府”現已修繕完畢,重現了清朝古建筑的典雅古樸風采,成了吉林市又一處熱門打卡地。
保護古漢長城,留存歷史文脈。通化市漢長城始建于漢武帝時期,是漢代中央政權經略東北的重證實據。通化市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了漢長城遺址保護不到位的線索,部署開展了古長城保護專項行動。經督促整改,相關行政機關制定了專業的修繕方案,并爭取到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修繕墻體。針對古長城保護范圍內有4畝村集體自留地仍在耕種的問題,檢察機關推動政府部門與村民簽訂了協議,完成了保護范圍內占用土地的清退工作。通化市檢察機關辦理的督促保護南臺子古長城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全國檢察機關長城保護典型案例。
化解版權難題,傳承非遺魅力。朝鮮族摔跤、黃龍戲、鉤針編織……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農民畫是其中最具“煙火氣”和旺盛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保護非遺文化專項行動中,樺甸市檢察機關意外獲得了一條關于農民畫作者民事支持起訴案件線索。經檢察機關積極推動,僅用28天就解決了農民畫家們的煩心事。在辦理案件之外,面對樺甸市農民畫面臨的保護不暢、版權頻繁被盜用等突出問題,檢察機關依法向相關部門制發了檢察建議,督促其為農民畫家提供配套支持。與之類似的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烏拉滿族鷹獵、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柳編”等。聚焦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傳承人辦理鷹獵許可證等,屬地檢察機關積極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助力非遺傳承,取得了豐碩成果。
2024年,聚焦吉林紅色資源保護、漢長城遺址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等領域,全省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46件,對2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古長城遺址、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了系統性保護,極大地提升了我省歷史文化遺產司法保護質效,以“檢察藍”守護了吉林文化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