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山西省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調解工作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大會召開。會議通報表揚了全省32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5家基層單位作交流發言。我省5家法院榮獲“山西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太原市杏花嶺區人民法院作交流發言。
讓我們一起走近身邊的“先進典型”
學習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
以典型示范引領
全省法院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創新
太原市杏花嶺區人民法院
解碼“一生一世”巧斷家事糾紛工作法
杏花嶺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形成家事糾紛多元化解“一生一世”(1314)模式。
“一張圓桌”,設立“圓桌法庭”,通過溫馨的審判,促進當事人的理解、溝通、寬容,推行引導式調和裁判,最大程度修復感情、維護和諧。今年訴前調解295件、調解撤訴604件離婚訴訟案件。
“三支隊伍”,組建心理咨詢師、家事調查員、專職調解員隊伍,心理咨詢師為未成年人等訴訟群體進行心理疏導,聘任9名退休法官、婦聯工作人員、律師為家事調查員,選聘54名家事案件專職調解員,從政法單位、街鎮社區、院校律所退休人員中選聘18名專業調解員。今年成功調解家事案件899件。
“一套組合”,對判決準予離婚的案件,發放《離婚證明書》395份,有效保護當事人隱私。延伸審判職能,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18份,監督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強化家庭教育責任。發放“法官寄語”187份,鼓勵當事人用寬容和愛迎接新生活。
“四步舉措”,組織社區民警、社區工作者、網格員開展家事糾紛專項排查、分級預警處置。對于重大矛盾糾紛,法庭庭長、派出所所長、司法所所長聯席研判、合力攻堅,今年召開聯席會議11次。專業法官團隊準確查明事實,統一裁判尺度,實現“類案同判”。推行判后回訪,督促生效判決及時履行,暢通家事案件救助“綠色通道”,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
晉中市祁縣人民法院
化解企業糾紛“統+聯+融”工作法
祁縣,中國玻璃器皿之都,山西首批十大省級重點專業鎮。祁縣法院前置司法服務,統籌基層力量,將糾紛化解于訴前,玻璃器皿企業實現“零訴訟”。
統籌協調“向內聚合”,構建“指導人民調解、委派特邀調解、開展訴前調解、促成執行和解”四重格局,90%以上涉企糾紛推送至調解組織先行調解,調解成功出具調解書或司法確認。強化專業解紛隊伍建設,選任15名涉民營企業糾紛專職調解員,速裁團隊與調解員無縫銜接、訴前調解,幫助企業找到“最優解”。用好基層力量,形成以駐站法官為主體、各方力量參與的聯調體系。
陣地聯動“向外延伸”,升級訴訟服務中心,設立助企窗口、涉企糾紛調解室,提供“訴前評估+接訪調解+速裁快審+判后答疑”全鏈條服務。在縣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中心、企業集中的鄉鎮社區設立5個法官工作站,協同鄉鎮、村(社區)建立18個訴調對接聯絡點,“人民法院調解平臺”與縣綜治中心微信小程序對接,對涉企案件提前研判、聯動化解。
主動融入“向前拓展”,開展“服務保障專業鎮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法官與18家中小微企業聯點服務。開設涉企糾紛綠色通道,開展法官進百企行動,幫助25家企業排查風險隱患36起。制作《民營企業常見法律風險防范指南》,開展8場“無訟企業”創建活動,發放司法建議,實現“審理一類案件、堵塞一批漏洞”。
長治市武鄉縣人民法院洪水人民法庭
化解涉農糾紛“內修、外防、治未病”工作法
洪水法庭積極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糾紛調處,95%以上的涉農糾紛通過非訴方式得到妥善解決。
三主體強化“內修”,法庭法官提升農村工作能力,在涉農糾紛調處過程中,通過“拉家常”“大白話”提升化解實效。吸納司法所退休干部、村委離任黨員干部等16名“鄉賢”加入調解員隊伍,發揮他們威信高、熟悉農業生產、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開展調解工作。邀請轄區40余名網格員參與糾紛調解,法庭提供法律指導,實現發現矛盾早、調處糾紛快、化解糾紛實。
三服務筑牢“外防”,開展普法宣傳,將普法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村鎮集市,通俗易懂地告知老百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開展法治課堂,常態化為鄉鎮干部法治授課,制發司法建議書,助力基層治理。開展巡回審判,法庭干警足跡遍布洪水鎮40余個村,對矛盾糾紛現場審、就地調,將司法溫度融入訴訟服務全過程。
三部門聯動“治未病”,“法庭+派出所”聯動,信息共享,定期走訪,對可能形成訴訟的糾紛分析研判,讓矛盾糾紛止于“初起”。“法庭+司法所”聯動,引導當事人選擇“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模式,與洪水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合力調解10余起“羊吃連翹”糾紛,讓矛盾糾紛解在“訴前”。“法庭+村委會”聯動,成立1家訴訟服務站、3家法官工作站,下沉到村開展“法律顧問”活動,讓矛盾糾紛消于“萌芽”。
晉城市陽城縣人民法院
化解婚戀糾紛“五步三聯動”工作法
陽城法院創立“情調理順”品牌,打造化解家事糾紛“五步三聯動”工作法。今年案件調撤率提升到78.46%。
建“情調理順”機制,法院和婦聯設立調解站,鄉鎮設調解室,村居設調解屋,建立“一縣一站、一鎮一室、一村一屋”家事解紛平臺。聘任鄉鎮、村居婦聯主席為家事觀察員,聘請3名經驗豐富調解員和退休法官為專職調解員,聘請14名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疏導。建立“法官+三員”多元解紛機制,觀察員排查化解糾紛,20日調不成出觀察報告;調解員居中調,30日調不成立案開庭;心理疏導員全程參與;法官全案全程協調。
走“五步入情”程序,如我在訴“聽”、換位思考“勸”、公平公正“講”、因勢利導“促”、心平氣也“順”。通過聽當事人說、聽觀察員說、聽關鍵人說,專人專業施勸,法官釋法說理、提出調解方案、定期跟蹤回訪等,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案結事了人和。
用“三層聯動”辦法,實行家庭教育聯動、家庭治理聯動、家風建設聯動。法院與婦聯成立家庭教育指導站,聘請8名家庭教育指導師,發放《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48份,到庭接受教育指導26人,幫助一名6歲兒童重返校園。通過婦聯、公安及基層組織摸排“五色家庭”,分級預警、分類施策,對涉家暴案件下發人身安全保護令3份,向公安機關推送預警信息5條。建成文化長廊,開展法治講座19次,家事法官作客電臺講述家事故事,受眾達3萬余人次。
運城市稷山縣人民法院
化解訴前糾紛“一村一法官聯絡站”工作法
稷山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在縣委縣政府領導支持和省高院、運城中院指導下,在60個行政村建立“法官聯絡站”,形成“排查防范隱患、化解矛盾糾紛、做好信訪維穩、服務人民群眾”的鮮明導向,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2022年,稷山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同比減少1041件;今年民事案件同比下降6.8%。“一村一法官聯絡站”成功調處矛盾糾紛142件,同比上升22.4%。
“四步走”建好陣地,在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法官聯絡站”,統一確定地址,樣板推廣建設,將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1十1十N”選派法官,承擔所對接聯絡站的指導、協調工作,21名員額法官、59名正式干警全員參與,滿足“一村一法官聯絡站”建設需求。法官根據入駐村案件情況按需創建,制定個性化包聯服務方案,送法上門服務群眾,促進基層治理。
“三方聚”選好人才,從網格員、法治示范戶、星級文明戶、法律明白人、平安志愿者中選聘調解員,邀請7名經驗豐富的退休法官、調解能手擔任特邀調解員,對專業性強、涉眾型糾紛,聯合交警、人社、婦聯等部門協同作戰、協力化解。
“五件事”明確任務,公布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操作流程,將調解平臺導入“一村一法官聯絡站”,制作《案例選編》進村培訓,建立調解員微信群答疑解惑,積極開展巡回審判,普法宣講120余次,實現小事不出村,提升訴源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