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公安工作是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基層公安工作干得怎么樣,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近年來,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公安局齊橋派出所立足群眾路線,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推動矛盾風險化解、群防群治等各項工作走深走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該所2023年榮立集體三等功。
警民聯防
繪就齊橋新“楓”景
泊頭市齊橋鎮,地處泊頭市東北部,總面積103.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1160人,是滄州的第二大鄉鎮。齊橋是泊頭有名的梨鄉,梨鄉美景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踏青觀光。
轄區人員流動較大,派出所管理難度也就加大了。派出所民輔警20人,如何將轄區平安守護做到位,成為擺在派出所面前的一大問題。依靠群眾,將矛盾糾紛消弭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是“楓橋經驗”代代相傳的法寶。齊橋派出所根據泊頭市公安局統一部署,組建“梨鄉義警”,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實現了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轉變,為轄區平安注入新活力。
“‘梨鄉義警’除了公安部門在每村招聘一名義警外,還吸收熱心群眾等,由派出所統一管理,發揮群防群治優勢,延伸治安防控觸角,延長巡邏防范時間。”齊橋派出所所長趙謙介紹,派出所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把工作向廣場、背街小巷等延伸,形成疊加式、全時空、立體化巡邏。
“‘梨鄉義警’幫我挽回了損失,我要把這份力傳遞下去。”村民王某說。去年,他家的門市凌晨被盜,是義警第一時間發現線索,民警及時破案,為其挽回了損失。為此,他也申請加入了義警,參與義務巡防。
“‘梨鄉義警’的建立,有效調動了百余名群防群治力量,既彌補了警力上的不足,也延伸了基層治理觸角。“梨鄉義警”自2019年成立以來,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千余起。
“背包警務”
架起警民“連心橋”
一支筆、一個入戶登記本、一摞反詐宣傳資料、一張警民聯系卡……這是齊橋派出所民輔警“警務背包”中的基本配置,也是他們做好群眾工作的“得力幫手”。
這個看似簡單的背包,把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公安業務都裝在了里面,打通了警務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更“背”出了深深的警民魚水情。
轄區的李大爺和老伴都已退休,兒女因為工作經常不在身邊,兩位老人也很少出門。所長趙謙帶領民警入戶走訪。李大爺見到民警便問道:“我們的身份證找不到了,可以補辦嗎?”趙謙當即答應下來,幫助老人先拍照。過了幾天,他背著“警務背包”,再次來到李大爺家中,為他送上了嶄新的身份證。說話間,趙謙將背包中的宣傳單發到了李大爺和老伴手中,向兩位老人細致講解了預防電信詐騙的知識,提高了老人家的防騙意識。臨走時,民警又給李大爺遞上了一張“警民聯系卡”,告訴老兩口,以后有任何需要,可以隨時撥打民警電話。李大爺逢人就說:“民警真好啊!咱不用跑腿,在家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務。”
在田間地頭,民警和群眾嘮起了嗑,詢問大家去年的收成、今年的產量,了解他們是否有困難訴求、矛盾糾紛。就在這些嘮家常的過程中,民警把反詐、禁毒宣傳知識一并講給了群眾。
從派出所到村民家中,一來一往,這看似簡單的行程,卻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張奶奶的孫子上學要落戶,小尹的身份證將到期要換領……民警把這些問題一一記錄下來,能現場解決的就地解決,有問題的記錄清楚帶回所里。
把服務背下去,把問題背回來,再把辦法背下去。“背包警務”體現的是警務理念的轉變,承載著一方百姓的重托與希冀,搭建起了警民之間的連心橋。
每周善事
彰顯濃濃為民情
11月6日中午,陳莊一位老人騎三輪車摔倒在路邊溝里。趙謙出警回單位的路上,發現躺在溝里的老人,趕緊招呼同事下車,把老人背上來,把三輪車推上來。經檢查,老人無大礙,幾人將老人送回家中。當天晚上,老人給公安局辦公室打來感謝電話。
這樣的小事,在派出所里經常有。民輔警的舉手之勞卻是幫了群眾的大忙,有效和諧了警民關系。
“張大嬸,你家孫子找到了,下次你可得看緊了,別再走丟了”“兄弟,我把你父親送回來了,以后照顧好老人,老人一輩子不容易啊”……齊橋派出所有面顯示屏,每周更新、循環播放每周善事,引導全所民輔警多向榜樣學習,多為群眾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