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狂飆》的熱播,讓我們看到在這樣一部以“掃黑除惡”為主題的電視劇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人生,但唯一抹不掉的便是血肉和深情。每個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是“一架荷爾蒙驅動的闖禍機器”,在《狂飆》中叱詫風云的大哥大嫂也為了教育孩子的問題大傷腦筋。那么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它可以成就一位天才,卻也能輕松的毀掉一個天才。
過度的溺愛、縱容,不是愛,而是傷害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在劇中高啟強因為父母早逝承擔起了照顧弟妹的任務,為了賺弟妹的學費可以打架,為了實現弟弟的理想可以“殺人”,哪怕后來明知道弟弟販毒、殺人,也一再縱容,甚至出謀劃策幫忙收拾爛攤子。
表面上,這是被冠“以愛之名”。可實際上呢,這種沒有邊界和尺度的溺愛,間接鑄成了高啟盛從青年精英走向后來的囂張癲狂。真正的好父母不是做一輩子的保護傘,免他吃苦受累,任其隨心所欲。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讓他學會吃苦,學會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學會認知是非黑白。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放手。
家庭教育貴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作為一名母親,陳書婷拼了命地想把兒子拉到白道上,不肯松手讓兒子沾染一點黑道生意。可她萬萬沒想到,她拼命往外拉,兒子卻拼命往里跳。
她不明白的是……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告訴孩子怎么樣做對、怎么樣做不對,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這就是言傳。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良好行為影響孩子,這就是身教。相比言傳,我認為身教更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道理也許聽不懂,一些話也許還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家長每天做的事情他們卻都會看在眼里,進而去模仿。高啟強和陳書婷是黑社會大佬,對手下的人居高臨下,所以高曉晨從小就看不起進入他家的黃瑤。高啟強會冷酷地處理掉和自己作對的人,所以高曉晨看到蔣天搶占了高家的生意,第一反應就是“干掉他”。
我們再來看,從青年到中年,從意氣風發到滿頭白發,安欣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正義的追求。哪怕隨時會為此付出生命,他也從未退卻。因為當年他的父母,就是為正義而犧牲的。作為烈士的遺孤,安欣沒有機會接受父母的耳提面命,但父母用生命做出的選擇,足以影響他的一生。做一個正義善良、勇敢堅強的人,這就是安欣父母留給他的教育遺產。
同樣,說到安欣的青梅竹馬孟鈺,從小有著很嚴的家教,有著自己的理想,是一位美麗、勇敢、聰明又善良的“官二代”。她沒有因為父親有權而囂張跋扈,她不會因為母親對父親長年的抱怨而心生叛逆。為了追求夢想,她背井離鄉,靠著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小天地。
可見,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決定他后來往哪走。過于混亂的家庭環境,只會讓孩子內心扭曲,甚至會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養成逃避型人格,最終過上黑暗的生活。
別再錯誤理解家庭教育,讓“依法帶娃”成為必修課
2021年10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法律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家庭教育促進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也將“子不教,父之過”的傳統道德理念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這意味著從此進入“依法帶娃”時代,而家庭教育也不再是“家事”,而是受法律所規范和保障的“國事”。教育也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育人。立法的意圖,就是為“促進”家庭教育而進行的“指引”和“賦能”,對于拒不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的家長來說更多是糾偏,幫助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
如果,《狂飆》中的那些“法盲家長”,都能夠“依法帶娃”,正確教育引導孩子,我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成為一盞照亮黑暗的光燭,逐漸影響父母,使其能夠及時懸崖勒馬,調正航向,不至于虛晃一生,走上不歸之路……
(郭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