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劇呈井噴式發展,從反映社會變遷到聚焦社會熱點,再到警匪犯罪題材,盡管越來越多的劇集受到了業界和觀眾的好評,但仍有不少網友并不買賬,究其原因還是在藝術與現實的碰撞上,無法引起觀眾的真正共鳴。
最近,電視劇《狂飆》作為國內首部以掃黑除惡常態化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憑借著不落俗的劇本、大尺度的內容和實力派的演員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成為開年爆款劇。而它的大獲成功也反映出了文藝創作只有源于現實,才能一路“狂飆”。
以“真實”走進人心
“要想把故事講好,意味著我們要從老百姓身邊的生活講起,不僅要追求真實度、現實感的強化,還要從場景搭建、陳設細節、著裝變化等方面,勾起大眾的過往回憶。”導演徐紀周說。
自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伴隨著黑惡勢力被鏟除,各地“保護傘”紛紛落馬,群眾對掃黑除惡的關注度也逐漸增長,這類題材不僅貼近群眾的生活,而且符合觀眾心理期待,還能反映時代主旋律,自然深得人心。
劇中通過對衣食住行的場景還原,把橫跨20年的時代感在視覺上細致呈現,從熱鬧的菜市場、市場里的魚池、腸粉攤的膠凳等大場景,到手機電視的更新、警服汗衫顏色的變化和大年三十的餃子等小細節,這種高度寫實的復原,不僅呈現出濃濃的煙火氣,而且讓觀眾在視覺上獲得足夠的代入感,讓劇中的人物也“活”了起來。
這些真實,都讓觀眾看到了該劇的誠意,才能逐漸走入觀眾的心里。
以“敢拍”回應社會關切
政府官員罔顧八項規定違規接風、藏在墓地里的巨額現金被發現、黑勢力舍棄一些大魚迎合指導組……劇集開篇就以“大尺度”的劇情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隨后,利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聚焦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節點,緊扣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對準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保護傘”等敏感話題,突破了以往的“點到為止”,而是結合歷史進程中發生的真實案例,毫不避諱地細致描繪了“黑老大”的發家史,再現政法隊伍被侵蝕淪為犯罪分子的“保護傘”,讓觀眾越來越“入戲”。
同時,與以往非黑即白、涇渭分明的掃黑劇不同,《狂飆》在劇中塑造的每一個角色,絕不是單一的黑與白,沒有“臉譜化”反面角色,也沒有“英雄化”正面角色,而是正義總會有犧牲,邪惡總是會存在,通過聚焦人的本性,細膩呈現普通人在面臨選擇時的徘徊與掙扎,從而讓整部劇顯得更加有血有肉、順情應理、合乎邏輯。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電視劇,不如說這是一部掃黑紀實片。通過藝術與現實的呼應,不僅及時解答了大眾的疑問,回應了社會的關切,更印證了掃黑除惡的決心與力量。
以“敢打”贏得群眾信任
2018年1月,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雷霆萬鈞之勢拉開帷幕。三年來,全國共打掉涉黑組織3644個、涉惡犯罪集團11675個,打掉的涉黑組織是前10年總和的1.28倍,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8.97萬起、立案處理11.59萬人,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5.47萬個,排查清理存在“村霸”、涉黑涉惡等問題的村干部4.27萬名。
2021年2月,《關于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鞏固專項斗爭成果的意見》印發,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正式轉入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同一時間,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正式開展。
用影視作品將真實的社會暗面進行展示,讓“保護傘”在藝術上得到反映,尺度的加大、創作的自由,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當惡被鏟除后的快感和希望,也闡述出掃黑除惡常態化的必要性,更表明了我們黨一以貫之堅持自我革命、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只有敢于直面自身問題、勇于披露社會現實,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狂飆》雖已落幕,但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
(中國長安網 李笑穎)